【愛傳媒程富陽專欄】再過幾天,2022年的中國農曆年春節,將以「虎年」的姿態,躍然登台;然而對兩岸而言,尤其臺灣;這到底會是一隻虎虎生風,叱吒風雲,氣宇軒昂,虎嘯長虹的出閘猛虎;還是一幅將淪於虎落平陽,病虎跳澗 、或者猶若喪家之犬的奄奄病虎之像,恐怕沒幾個臺灣的政治人物,敢拍著胸脯作保證。
尤其,今年秋天,「中共二十大」即將正式揭幕,已有不少風聞,在這個決定中共新一輪5年領導班子的重要大會,不但將為習近平迎來自己作為總書記以及國家主席的第三個任期,也必將出爐攸關臺灣的終決命運,並預告在大會中,將提出「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案」的重大政治宣示;一時,兩岸相關智庫或論壇的學者,幾乎都同一口徑指出,中國大陸將傾向單方面一次處理台灣問題,不跟台灣談判;屆時,北京將按自己步調「建構單方面解決台灣問題的新機制」。
回顧從2003年起,兩岸自中共前總理溫家寶在「十六大三中全會」,開啟以詩情來展現兩岸的和平氛圍;從引用于右任詩「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故鄉不可見兮,永難忘懷。」
緬懷兩岸歷史情愫,到2004年引述臺灣早期本土作家鍾理和「原鄉人的血,必須留還原鄉,才會停止沸騰。」闡述中國情;從2005年面對國際及臺灣對《反國家分裂法》的抗議,強調「一尺布尚可縫,一斗栗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來化解各界餘慮,到2007年提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表達對兩岸合作的善意憧憬。
從2008年國民黨重返執政,大陸加大兩岸交流步伐,更釋出「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淡化兩岸的國共歷史情仇,到2012年更以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鄉愁》一詩「那淺淺的海灣,是最深的鄉愁」,及晚清臺灣台中人林朝崧詩句「晴天再補雖無術,缺月重圓會有時。」深刻描繪兩岸的現況與未來展望。
到了2013年大陸「習李體制」登台,但並沒擅改「胡溫」話語基調;一上台李克強就以「打斷筋骨連著肉,花好總有月圓時。」來鏈結兩岸的過去與未來;到了2014年習進平仍把李白《行路難》詩中「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掛在嘴邊,譬喻兩岸波濤之路,雖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實境,但終究要共同努力與承擔,回歸到中華文化傳承的統一道路上。
但從2015年臺灣大選,強調本土意識的民進黨執政後,習近平即於2016年拋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把兩岸的話語氛圍,又拉回到「政治語言」的層次;至於2018年習引用毛澤東詩:「為有犧牲壯士多,敢教日月換新天。」也就等同揭示,兩岸的詩情畫意形同終止,繼之而起的,將是冷酷的軍政鬥爭。
尤其,臺灣自2014年3月發生了「太陽花學運」後,讓掌控立法院多數的民進黨在兩岸的立法上,有了推動制約兩岸政經往來的理由。而習近平更於2019年1月2日,在「《吿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時,針對臺灣問題重申「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國家統一的九二共識謀求」,並延伸鄧小平在1983年的《鄧六條》,提出「探索『兩制』」,且進一步罕見公開申論「制度不同,不是統一的障礙及分裂藉口」等內容的「習五條」。
當時,臺灣民進黨自以為如同找到應對的缺口,硬是在2019年12月的立法院,強行通過回應習近平的包括:「刑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國家機密保護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兩岸條例增訂第五條之三修正案」、「國家安全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等「國安五法」條例,以從法源上切斷了兩岸的主從交流,也迫使兩岸不得不正式走向背道而馳的一條不歸路。
自此,大陸軍機頻繁出現在台灣空域,竟成了常態;兩岸隱然已是風雲驟變,一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情勢,無論大到國際世局的專家觀察與研討,小至兩岸市井街坊小民的一般流言蜚語,幾乎都離不開「台灣海峽隱現軍事衝突熱區!」及「兩岸真的會軍事開打嗎?」這兩個主要話題。
如今,20個年頭即將過去,兩岸也由過往詩情畫意的「十六大」,來到了關係空前嚴峻的「二十大」前夕;臺灣當局的民進黨,如果還認定兩岸當前的緊張情勢,只是中國大陸在「美中博弈」中,不得不然「項莊舞劍」的起舞套路;若還在以爲中共儼然只是一隻暴虎馮河的秋老虎,還在一副莫名「甘卿底事?」的裝睡模樣;那恐怕就是錯估形式,而不知亡之將至了!
作者為退役上校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