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歲的麵包師傅,近期因為疲倦、水腫就醫,發現腎功能已經受損,原來早年他就被診斷出罹患糖尿病,但因為沒有症狀,讓他忽略病情,不僅不節制飲食,也缺乏運動,才導致病情加重。中壢天晟醫院腎臟專科醫師葉俊東表示,很多民眾明知自己罹患糖尿病,卻仍置之不理,等到出現症狀就醫時,常常腎臟已出問題,甚至到了要洗腎的地步,後悔已經來不及。
過去台灣曾是洗腎王國,經多年的努力改善,儘管盛行率仍排名全球第一名,但發生率已降低到全球第四名。台灣目前的洗腎人數超過7萬人,每年新增加的人數約8000到9000多人,也因為慢性腎臟病沒有明顯症狀,因此約有80~90%的病患仍未被診斷。值得留意的是,全台慢性腎臟病患約有170到200萬人,認知率卻僅有3.5%,需要社會大眾一同關注。
過去判斷慢性腎臟病的嚴重程度,多仰賴血中的肌酐酸〈Cr〉,但缺點是可能會低估、延後或無法反應慢性腎臟病的真實程度。近年來配合公式產生了腎絲球過濾率〈eGFR〉的概念,根據eGFR,慢性腎臟病可分為五期,分別是大於90 ml/min 合併尿液或影像學等異常,60~89 ml/min,30~59 ml/min,15~29 ml/min 和小於15 ml/min。數值愈低,腎臟功能愈差,平時應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肪、尿酸,第三期後,更需轉介至腎臟科醫師,定期追蹤和藥物治療,避免提早洗腎的階段。
葉俊東提醒,平時應預防重於治療,飲食應強調「三少」少油、少鹽、少糖;「三多」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生活習慣有「四不」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一沒有」沒有鮪魚肚的基本原則。但若是慢性腎臟病嚴重合併水腫時,就不可多喝水,食用蔬果時也要避免攝取過多鉀離子。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healthnews.com.tw/readblog.php?nid=2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