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朱宗慶今年4月功成身退 瑕不掩瑜!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行政法人,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強調。
    以「一法人多場館」,整併國內北、中、南等表演機構,從2016年迄今已進入第7年,他認為,表現成績優異,瑕不掩瑜。
    朱宗慶董事長於17日下午在國家音樂廳,接受訪問時,對「行政法人制度」的推動,十分滿意。大廳隅角的爐鍋咖啡座席,他侃侃而談,手工咖啡的香味四溢,兼具打擊樂手、樂團指揮、大學校長、行政部門領導,他經驗豐富,口若懸河,說天道地,高潮迭起。
    對於國藝會推動行政法人制度研究,他倍感欣慰,不只表演藝術界,需要透過行政法人引路,台灣越來越多的博物館、美術館的新建、擴建,大家回到行政法人中,去尋找智慧,是個積極進取的方向,對台灣藝術文化的健康發展,助益非凡。
    改制變革,先問「動機」在那裡,朱宗慶一針見血地說。他分析,「行政法人」最大的目的是追求機構專業化,強化營運效能,提高競爭力,以達成國家的公共任務,該「制度」只是追求上述目標的手段,需要藉由人的實際行動,去達成願景,包括之前的準備工作以及事後的配套措施。 
    朱宗慶說,改制要能成功,機構首先必須去了解自己真正的意願為何,為什麼要改制?一定要改制的關鍵因素在哪?問題是否出在體制上?一定得藉由改制才能改善嗎?
    這一連串問題,可以從檢視機構原來經營上的困境中去尋求,思索包括人員來源、薪酬、內部激勵方法、員工升遷及職涯發展、組織部門設計彈性、會計制度、預算制度、經營目標實現程度、外部挑戰以及國際競爭的對象等等面向。 
    甚囂塵上的行政法人化執行大潮,他持以正向肯定看法,因為透過該制度,對公共事務的發展,帶來許多可能性。
    他認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實施7年以來,他強調其貢獻,瑕不掩瑜,尤其面對疫情,等重大內外在變數叢生,《行政法人法》發揮了更多互助互惠的效益,不但互通有無,分享彼此優質活動,也因為在大家合作又競爭的氛圍中,逼出創意,形塑了各自特色,讓整個藝文生態,更為多元豐富,具有生命力。
    今年68歲的朱宗慶,是台灣表演藝術界的棟樑,1976年台藝大音樂科畢業後,擔任國防部示範樂隊打擊樂首席,1980年赴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跟著華特・懷格(Walter Veigl)教授以及維也納愛樂前打擊樂首席理查・霍賀萊納(Richard Hochrainer),2年後取得打擊樂演奏家文憑,是華人世界獲該項文憑的第一人。返臺後擔任臺灣省立交響樂團打擊樂首席,於臺北、臺中演出「打擊樂器素描」,由臺北世紀交響樂團協奏。從此演出不斷,獲奬無數。
    1986年成立「朱宗慶打擊樂團」,是臺灣第一支專業的打擊樂團,並數度赴歐、美、亞、澳等多國演出。3年後成立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專司朱宗慶打擊樂團行政事務。1992年創辦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從基礎教育來推廣打擊樂。1993年創辦「臺灣國際打擊樂節」(TIPC),每3年舉辦1次,讓臺灣的擊樂與世界同步。1998年創辦《蓺類》雜誌,希望引領更多人進入藝術生活。1999年獲頒國際打擊樂藝術協會(Percussive Arts Society)「傑出貢獻獎」,同年創辦「TIPSC臺北國際打擊樂夏令營」,後每年舉辦至今,提供國內學習打擊樂的年輕學子一個多元豐富的學習管道。
    為了勝任管理工作,朱宗慶於2005年到台大管理學院就讀高階公共管理碩士學位,翌年他接下北藝大校長職務,從2006年一直到2013年,前後達7年之久,成為台大傑出校友。
    至於中正紀念堂,朱宗慶前後4次進出。第一次是2001年擔任「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主任,第二次是2004年擔任改制行政法人後,首任藝術總監。第三次則為2013年擔任了一年的「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
    第四次則為2017年1月11日從陳國慈手中,接下「一法人多場館」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第一屆董事長的後半場,2018年4月再續任了第二屆董事長。
    「在國家兩廳院的時間太久,一草一木,我都很熟悉,太熟悉了,是到了該說再見的時候了!」朱宗慶透露,今年4月1日任期屆滿,他就要離開。至於下屆董事長的接任人選,他說,台灣人才濟濟,讓文化部李永得部長去傷腦筋。
    「一法人多場館」在國內已經推動了6年,越來越順利,他想落實的工作,也差不多。其中兩件大事,他據理力爭法。法人化後的預算編列,希望維持在新台幣6億元左右,自籌款的比率,也以40%為上限。
    行政法人對於人事和財務制度,擁有較多的彈性,能擺脫用人制度和採購法上的種種束縛,把資源用於推動組織的專業目標上。
    在財務運用上,行政法人並不全仰賴政府編列預算,有一定的自籌比例須達成,營收也能回歸組織本身的運作,而非繳交公庫,因此保有更多自主空間,以及長遠規劃性,對愛做事、會做事的場館主事者,如虎添翼。
    但也有人認為,法人化就是意味要自給自足,自己賺錢養自己,藝術文化事業是個迷思,政府於1987年成立兩廳院是為了讓國內精緻表演藝術生根,培養人才,接軌國際,賺錢並非唯一目的。過高的自籌率,為了衝票房,增加收益,容易向市場傾斜,流於低俗化,將是國人所不樂見的。
    已經第4度進出兩廳院,5年3個多月的董事長任期結束,自忖上任之初,想落實的事,大多完成,之後,他可以過過閒雲野鶴的生活,重新思考自己的下一步。
    結束任務前,他倍感欣慰的是,兩廳院基地下挖兩個樓層的工程,已經進行得差不多,工程一旦完成,將來民眾一出捷運,即能直接與兩廳院相連結,交通安排十分便捷,不需要在中正紀念堂的廣場上,鑽進鑽出,刮風下雨天,更為方便。
    該工程總營建金額約新台幣6億餘元,工程前置規劃已經就緒,建築師團隊進入細部計劃中。
    當年沒有向地下挖掘,是擔心噪音防震問題,這個疑慮,近期經過科學驗證,證明與捷運距離尚遠,沒有干擾問題。一旦往地下化挖掘,未來兩廳院可以擁有更多活動空間,其中會有兩個1比1的排練廳,對表演團隊來說,更為受用。
    朱宗慶一向勤於筆耕,經常出書,除了報刊雜誌上不定時的專題發表,他還有自己的言論部落格,抒發見聞。
    這回時報出版社為他在卸任前,趕工出版大部頭作品,目前已經進入最後的收尾階段中,朱宗慶要把從大半生對行政法人化的研究、思考與檢討,一五一十,呈現新著中,作為他人生階段性的成績單。
    多陪家人,行腳各地,朱宗慶學生朋友滿天下,他先放空自己,迎接隨心隨緣人生!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