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燈」門作客到港都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2022台灣燈會在高雄舉行,開創了不少當代新燈會語彙,新科技上路,藝術妝點,令人眼睛發亮,振奮不已。
    本(元)月7日上午9時,高雄市副市長史哲在高雄市政府3樓副市長辦公室,接受典藏訪問,非常自信地說,只要看高雄燈會,就知道高雄的蛻變轉型有成,市容觀瞻、民心士氣,今非昔比,煥然一新,足堪與國際級大都會相比擬。
    史哲說,20年前,台灣燈會第一次離開台北,到高雄舉辦,當時大家把焦點放在「愛河整治」,20年後,高雄再度爭取燈會主辦權,台灣燈會重返港都,主燈就是整條愛河,自然天成,在智慧燈光,讓母親之河,展現出高雄人滿滿的自信與驕傲。
    20年來,不是又老又醜,也非鐵鏽之城,高雄成為重工業轉型城市的典範,捷運、輕軌、鐵路地下化,構築出便捷的交通網絡,科學園區、5G AIoT園區的啟動,擘畫高雄產業發展藍圖。
    史哲對於市府團隊的企圖心,感到欣慰萬分,結合整體城市設計,作為台灣燈會主軸,透過燈會的佈局,用光證明高雄的蛻變、轉型有成,以藝術文化型塑嶄新高雄,把最後一哩路打造完成,高雄完成最後一塊拚圖,重拾榮耀。
改頭換面、今非昔比
    史哲副市長經過大半年來的運籌帷幄,隨著企劃案的落實,心情輕鬆不少,接受典藏採訪時,喜形於色,「高雄改頭換面了,今非昔比!」
    回首前塵,2001年燈會第一次離開台北在高雄舉辦。謝長廷擔任高雄市長,一心希望愛河成為市民的生活園地,去淤泥除異味,希望讓愛河變得乾淨舒適之外,也希望藉以吸引外客,營造觀光收益。
    那年,在十二生肖排序中,屬蛇,民俗稱「小龍」,由於高雄是海洋之都,因此以水為主題,讓藝術家發想創作。
    透過已故的師大教授施並錫牽線,由楊英風兒子楊奉琛雀屏中選,以《鰲躍龍翔》作品,高12.5公尺,再加上12.5公尺高的基底座,總高度25公尺,重量3萬公斤,全部都以不銹鋼材打造,作為當年主燈。鰲躍龍翔之意,就是指鯉魚跳躍過龍門化成龍,𥻘𥻘波光中,燈光閃爍,映照出節慶的歡樂與燦爛。
    《鰲躍龍翔》作品,沒有因為燈節過完就移除,相反地,高雄市政府把公共藝術概念,正式導入年度大型燈會活動中,《鰲躍龍翔》因此成為高雄市政府的永久收藏品。
燈會改變 去除生肖
    縱使時光飛逝,但傳統燈會始終在十二生肖打轉,2018年張花冠主政的嘉義縣,第一次讓生肖之外,加入地景與人物。當年是狗年,人狗相伴的可親造型,又以阿里山作背景,生肖、人與觀光景點同框,算是台灣燈會轉型的一小步。
    2019年潘孟安主政的屏東縣,一心要推廣屏東特產黒鮪魚,他大力爭取燈會到屏東,果然訴求被聽到,在中央支持下,第一次以「魚」為主燈,光亮了南台灣的黑鮪魚港,深受好評,從此改寫了「非十二生肖」的事實,為台灣燈會改寫歷史。
    林佳龍擔任台中市長時,也用力争取台灣燈會在台中,後來盧秀燕接棒台中市長,前後任市長聯手,以花博為概念,機械裝置進場,展現了遼闊恢宏氣勢,國際公共藝術紅人林舜龍,以及裝置藝術天團豪華朗機工,把節慶嘉年華會的氣氛,搬到中台灣,成為台中市政黨輪替後的熱門話題。
    2021年全世界籠罩在疫情之中,台灣也未能倖免於難,雖然新竹市爭取到台灣燈會主辦權,也邀請藝術家團隊豪華朗機工參與創作,主燈會以「未來風Hsinchu Style」為題,採用「雙主燈」,也就是科技藝術融合在地文化內容,希望讓新竹市化成當代大型藝廊。
    怎奈疫情升級,取消群聚活動,功敗垂成,讓新竹市長林智堅懊惱不已,事後疫情趨緩,移作展覽,但錯失台灣燈會傳統的熱鬧氛圍。
睽違20年 機不可失
    2022年重返高雄,除了疫情無法預測,高雄市府團隊,戰戰兢兢,火力全開。
    畢竟睽違20年,高雄再度爭取到燈會主辦權,台灣燈會重返港都,被視為是高雄市政府秀肌肉的最好時機。這20年間,高雄發生許多大事,也由重工業城市,逐步轉型,捷運、輕軌、鐵路地下化、藝術文化新規模,構築出便捷的交通網絡,科學園區、5G AIoT園區的啟動,擘畫出高雄產業發展的嶄新藍圖,而文化藝術的落實,尤其是國際規格,更是高雄市民昂首挺胸,自信所在。
    高雄燈會,已經不再只是一場燈會,對於邁向轉型蛻變新旅程的高雄市府團隊,急著賦予時代新精神,建構燈會國際新能見度。
    史哲是少數熟悉美術、音樂與建築設計,從高雄市文化局長,拾級而上,他深諳打造南台灣都會城市,一定要兼顧歷史、在地生態,同時接軌國際,而回歸母親之河,是一切動能與創意所在,高雄人的辛酸血淚盡在其中,而驕傲感、自信心,以及未來的希望,都是讓港都高雄翻轉的樞扭所在。
回溯歷史 尊重在地
    以下是訪談內容摘要,從思維邏輯說起:
一、回溯歷史、尊重生態,禮敬百年場域雙主場!
    燈會是一場代表傳統的活動,但史哲說,高雄市要辦出新的境界,讓城市的美好與創新,可以在「光」的聚焦後被看見。
    史哲分析,首先提出了雙主場,納入兩大世界級場館「衛武營文化中心」,以及「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的規劃,2022年台灣燈會的場域,可以結合城市特有的地景與人文,並且在愛河灣,與衛武營雙主場,特地深化了在地記憶與歷史紋理,讓每一盞亮起的「光」,都有特別的意義。
    特別是該二主場,都是在國際建築標案,激烈兢圖中脫穎而出的建築團隊:衞武營是荷蘭建築師法蘭馨・侯班(Francine Houben, 1955-)主導。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則由西班牙籍曼努埃爾·阿爾瓦雷斯·蒙特塞林·拉霍茲 (Manuel Alvarez Monteserin Lahoz)奪冠,雙雙是國際知名團隊,為港都打造出不同的高度與視野。
    至於城市森林衛武營,從原民獵場、軍事重鎮,到國家藝術中心衛武營。
    史哲解釋,千百年前該區曾是原住民獵場,也曾是與外隔絕的軍事秘境,一片位於城市中心,卻始終朦朧的禁區。在歷盡繁重的軍事任務後,一場南方綠色革命運動,保留了軍事的記憶,轉化為城市的綠色之肺,並一躍成為國家級藝術中心。
    高雄具有多元族群的特性,來自外省、閩南、客家、原住民或新住民,打破了族群的限制,共同在這片土地上奮鬥著,共存共榮。史哲表示,衛武營南島燈區策展,呼應著此處在千百年前正是原住民獵場,藉此回望高雄該座城市悠久的歷史人文,重現台灣海洋文化的南島DNA,更有別於過去燈會邀請原住民藝術家安聖惠以〈南島之眼〉一作,在謹慎設定安全距離並確保防護措施下,點燃真實柴火,以明火來呈現人類最原始的「光」,藉此傳承南島文化記憶,再現原住民族千年精神象徵。
衞武營愛河灣雙主場
    史哲強調,衛武營主場許多作品,更與森林地景結合,相互輝映,營造出光的奇幻魔力,讓觀眾在藝術裡,回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
    有關城市動脈愛河灣,更是與高雄市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緊密結合,既肩負著高雄發展今昔,更是不可多得的代表場景,讓人寄以厚望。
    愛河,高雄最浪漫的一條河,以愛為名,貫通了城市之心,川流過百年歲月,滋養著愛河流域,以愛河灣集大成,帶著高雄人的氣概與大港相連,勇敢且熱情地迎向世界。
    史哲認為,高雄身為港灣城市,愛河的出海口,便是高雄港。只要天氣放晴,清朗天空底下的河、港、山,成為高雄港區獨有的遼闊風情畫。在那裡,歷史記憶、文化思潮、產業發展、城市印象,就像愛河入海,不停地交會互融。
    愛河灣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與人文條件,史哲說,隨著高雄港空間轉型,「亞灣5G AIoT創新園區」正式啟動,未來將邁向科技智慧城市,許多國際建築、新的政策、新的建設,都環繞著亞洲新灣區如火如荼的進行。
    過去百年來,有太多的重要活動在該地點上映,層層疊疊,綿綿密密。史哲追憶著往事說,在碼頭上,有送別前去金馬當兵的戰士,也有在河岸奮力划龍舟兢逐的選手,多少參與歷史的主角,還是灑淚送別的家人、揮汗擊掌的群眾,血淚與熱汗交織,打造出港都風情。
    近年港區閒置老倉庫改造,扭轉了的老舊閒置空間與命運,迎接來駁二藝術的豐饒,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的開幕,台北有的,高雄通通都有,高雄獨有的,還是獨有,在在是高雄人的豐收與美好印記。
    如今跨越台灣文化覺醒一百年的歷史,留下前輩的諄淳叮嚀,在緬懷與咀嚼早年社會菁英的行誼中,更要飲水思源,發揚光大。高雄市透過國慶煙火的綻放,見賢思齊,2022台灣燈會在高雄,正是傳承深化的延續,希望全國民眾,扶老攜幼,齊聚高雄,讓世界的潮汐,科技的光亮、文化的深化,一起以「光」寫下高雄人最絢麗的記憶篇章,也迎接無可限量的未來。
二、智慧燈會、五行暢遊,Beacon導覽如影隨形!
    史哲指出,在疫情嚴峻的時代,更凸顯出科技的重要性。高雄以正面態度回應疫情的衝擊,運用科技與行動裝置,一方面積極防疫,一方面智慧便利,開創「台灣燈會防疫平台」,結合防疫實聯、交通運具、活動預約、消費優惠等,讓賞燈民眾可以在兼顧防疫與便利的系統之下,好好探索燈會作品的意象及高雄的多元樣貌。
    史哲表示, 「台灣燈會防疫平台」於去年跨年夜正式開通, 更獨步台灣首創「五行暢遊碼」,整合捷運、輕軌、公車、渡輪及YouBike等公共交通運具,全手持裝置QR-code掃描通行,燈會期間24小時暢遊高雄,更享有活動、消費等各項優惠,前廿萬名購買者還加送抗疫除煞虎爺小提燈「大吉虎」!
    而燈會場域、作品、演出的導覽介紹,也結合行動裝置,運用beacon推送相關訊息,甚至連燈會場域內離你最近的廁所,都能用行動裝置最快速的找到。史哲認為,以科技達成各種人性化需求,將是高雄燈會在服務面向最大的創新,令人深引為榮,也雀躍不已。
三、國際視野、當代精神,城市創新、能量提升!
    在籌備期間,主辦單位翻閱了近幾年來國際光節的精彩作品,在上百場會議的沙盤推演下,精挑細選來自各國與台灣在地的光藝術作品,想要帶來一場記憶深刻的城市夜光體驗。 
    史哲說,高雄市府團隊,希望選出的作品可以給大家帶來國際視野,具有時代意義,又希望這些好作品,並不只在燈會短短的期間內曇花一現。
    於是,市府團隊討論的範圍,從台灣出發,擴及到各國藝術家,更從中海選出適合城市中長久設置的作品,期待透過燈會,看見高雄在這20年間的改變,以及這座城市在燈會所綻放的能量光芒,甚至預留永久收藏的國際公共藝術,讓藝術輝光,無遠弗屆,世代相守。
    目前公開的燈會作品,跨度極大,包括「手機人生」、「湖映森光」、「植光・花」、「哈瑪星光任務」、「巨人的夢幻花園」、「大海怪幻想曲」、「生命線」、「吶喊許願池」、「台灣夢」、「Arc ZERO」、「南島之眼」、「南島的風很香」等等,完全不同於傳統燈會作品,徹底改造台灣燈會的傳統,也為未來預作示範,影響深遠。
    史哲强調,除了運用裝置藝術、場景設計、科技環控等概念進行策畫,並導入減光、弱光、惜光等思考邏輯之外,作品分布更橫跨高雄市中心,如同以整座城市作為燈會場域,也是匠心獨具的特色所在,成果豐碩。
以光呈現城市偉大
    睽違20年,尤其在疫情中,重新舉辦高雄新燈會,是件多麼難能可貴的事,史哲綜合大家的努力與期待,歸納出成功的關鍵因素,也就是透過史料分析,田野調查,導入策展概念,以「光」呈現城市的偉大。
    整個籌畫的過程,套句高雄市大家長陳其邁在跨年晚會上說的話:「我們逐步發現,我們生活的城市高雄,她比我們想像的更偉大!」不是人定勝天的狂繆,而是敬天謝地、感恩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謙卑心境,自助、人助、天助,陳其邁點滴在心頭,一步一腳印,步步為營,讓高雄在天時地利人和下,生生不息,無限偉大。
    心繫著藝術生根,文化普及,高雄再起的史哲副市長,不斷在進三步退二步的拉扯中,孜矻向前,目的無他,他要高雄人有感,感受到高雄在地動能的聚集與揚升,而台灣燈會在高雄的「光」,幅射照映下,港都不一樣,高雄成為新焦點。
    為了這樣的企圖心與品質,史哲指揮坐鎭,滴水不漏,用力之猛,用情之深,令人感動,以下摘記了其中的打拼軌跡,作為佐證:
一、配合場域的地形地貌,規劃作品與作品尺度、現地創作。
    2022台灣燈會在高雄,選擇了衛武營、愛河灣兩大場域,不僅讓大家見證高雄這20多年來的進步、建設、發展與改變,更是要讓大家感受這兩個場域的獨特性。
    一座在「市中心的黑森林」、一個在「都會的世界級港灣」,這兩個特別的場域,都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更有著市民公民參與所保留的美好。也因如此,市府團隊不斷地場勘,要將每個作品,能夠搭配地形地貌,做最精彩的配置,要帶給大家驚喜。
    例如在衛武營的《Arc Zero》、在駁二的《巨人的奇幻花園》、《手機人生》都與周邊環境產生對話,讓大家留下深刻記憶與畫面。
二、打破傳統思維、不拘限於燈會的短展展期。
    因為疫情的不穩定性,市府團隊一直在思考,倘若在短短兩週的展期,遇到了三級警戒,這樣大家努力一年的心血就無法呈現了。所以,在籌備期間,就開始進行測試,透過測試除了評估作品與地點的適宜性,更思考每一個作品的材質、性質與成本,是否能夠提早登場。這樣我們可以拉長展期,將欣賞作品的人流分流,更在疫情較為穩定時,讓大家能夠有機會欣賞作品。
    也因此,作品在2021年的12月就開始曝光,同時搭配聖誕節慶、跨年晚會的辦理,讓大家一邊歡慶也一邊可以欣賞到台灣燈會在高雄的璀璨作品。
三、邊境封閉的疫情期間、打開一道國際視窗。
    因為全球疫情的狀況,各國的邊境長期處於封閉的狀態,大家也都許久沒有出國了。這一次的台灣燈會在高雄,我請駁二的同仁們在這次的策劃中要查訪所有國際上燈節、光影藝術節的精彩作品,邀請到燈會中來展示。在愛河灣打開一道國際視窗,在不能出國的現在,讓大家可以一覽全世界燈節、光影藝術節的精彩作品。
四、策劃過程中納入作品長期設置、作品永久設置的思維。
    長期以來的台灣燈會有許多一次性裝設的作品,這幾年陸續大家思維上的轉換,會在每一次的燈會中選擇留下一些作品。
    而這次,我們從初始策劃上就改變思維,在某些作品的規劃上直接以長期設置、永久設置的概念來做規劃。要讓節慶活動不僅是一次性的產生,減少資源的浪費,進而做永續性的思考。讓節慶活動能夠為城市留下更多美好。
    也因此在與藝術團隊溝通時,更能夠因地制宜的來做改變,創造專屬於高雄的作品。例如在衛武營北湖上的《Arc Zero》,藝術家知道這將是這系列他第一個被永久設置的作品,也透過視訊場勘看見衛武營湖、森林的遼闊,他便直接將作品的尺度放大三倍,從直徑3公尺放大到9公尺,作品的尺度才能與環境呼應。這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五、在地參與、台灣意象、當代策展
    台灣意象在這次燈會中更是不容或缺,除了台灣藝術家、藝術團隊的創作,更希望能夠以台灣意象來創作,所以有李文政的台灣夢、有台灣的30座燈塔,以初始之光、為島嶼祈禱。
    市府團隊更邀請全球燈節的常客、國際知名高雄在地的「有用主張」,來創作在愛河灣上的大型燈光作品,要讓全台灣的朋友知道高雄有這一個讓世界著迷的藝術創作團隊。
    同時這次,我們更提出了「平行展」這個概念,除了大眾參與的燈光作品,我們更策辦當代藝術展與燈會相呼應,包含《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勻境--臺灣無名戰士紀念碑》、《迎光》等精彩展覽,讓大家看見更多面向的光藝術作品。
六、城市夜間照明系統的重新翻轉。
    每次遇到大型的節慶活動,市府團隊都會思考,活動過去以後,能夠為這座城市留下什麼。活動是絢爛花火、可以凝聚城市市民們的共榮感,但對於這座城市,能夠留下什麼實質的改變呢?
    市府團隊想打破過去主燈的具體制式形象,聖誕主燈展示了愛河燈光系統改造,以及高雄流行音樂中心。一條高雄母親之河,一處是南部流行音樂核心場館,導入科技展現數位美學,宣告高雄邁向智慧城市的決心。
     史哲指出,讓高雄的主燈是一條河,20年前的燈會讓大家看見愛河整治後的風采,20年後,我們透過智慧燈光照明控制系統,為母親之河,重新上妝。
母親之河 重新上妝
    這次特別邀請國際知名的照明設計師賴雨農,及愛河7公里長流域的兩岸、河上的7座橋體與整體高流的照明做串聯。
    透過近13萬個控制點,讓照明燈光可以成為展演的平台,可以呈現無限組的節目設定,讓愛河的照明可以成為公民、藝術家的參與,可以每天都不一樣。透過這次聖誕主燈的呈現,大家發現愛河的光不一樣了,會跑動、會跳動、會七彩繽紛也能呈現單色溫的質感。透過這樣的改造,在節慶活動辦理的過程中為城市留下建設,更提出長期被忽視的城市夜間照明美學思考,建構一個新的城市美學樣貌。
    史哲強調,市府團隊,要讓高雄的主燈,成為百年光亮鐵道。超過百年歷史的哈瑪星鐵道,也是一件作品,是曾獲得2018第一屆台灣光環境獎的「哈瑪星光任務」,以現代科技的LED軟燈條,安裝在馳騁上個世紀的鐵軌之下,夜裡化作土地上的光,沿著軌道運行。以光藝術連結了過去的歷史脈絡與現在的地景特色,成為高雄的鐵道主燈。未來,也將有更多創新且具代表性的主燈公布。
港都故事多燈節來作客
    史哲苦口婆心的結論是,說了再多故事,不如眼見為憑,歡迎大家到高雄「燈」門作客,「2022台灣燈會在高雄」進入最後整備期,高雄市政府除了陸續發佈燈會作品亮相,也漸漸讓整個城市都感受到燈會的氣息。
    藉由2022台灣燈會,我們感知城市美學與智慧科技的交織對我們生活樣貌的改變,也從減光、惜光帶出新的視野和方向,為城市留下了一些永久且根本的變化。
    而高雄百年城市的轉型過程,歷經許多的曲折,卻也成就了這座城市的堅毅。
    這20年,一步步地朝著所擘畫的願景前進,這些脈絡與成果正透過2022台灣燈會展現在大家面前,市府也將持續把設計、城市治理、照明環境美學的概念導入籌辦過程中,讓燈光翻轉城市空間與節慶活動的思考與想像。也讓這份美好持續帶領著高雄發光。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