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宇泰專欄】每到故宮博物院或歷史博物館,我們可以從來自西域的文物中見證古老東、西兩地透過陸上絲路、海上絲路、茶馬古道等途徑貿易的繁榮盛景。除此之外,我們亦能透過古人的精神文明,也就是宗教文化或信仰符號的體現,來窺探當時東西交流的成果。稍前些日子,因故從「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回顧南宋遺臣兼畫家鄭思肖(本名鄭所南,字億翁)的相關著作,鄭氏在蒙古滅宋後,專心於書畫與文集編纂上,留下文物不僅能體現其心理狀態,也能反映一生寫照。其中,他把自己的詩文與蒐集到的文獻,整理成集合著作《心史》。然而,就在這則《心史》中,卻有一篇文獻顯得相當特殊,那就是〈正覺摩醯首羅天王療一切病咒〉,咒曰:
「唵。我有大願。無量無邊。虗空爛壞。我願無盡。我默我呪。先斷病魔。我觀我生。我寶無生。意歸其源。六根俱寧。歸無所歸。心華自開。我於是時。現無邊身。為大醫王。普救病難。即臻安康。乃正綱常。終於究意。我違我誓。我當殛我。滅為微塵。聞聞聞聞。娑婆訶。」
此咒語相當特殊,為梵、漢混文寫作,「唵」(om)作起頭,以「娑婆喝」收尾,這是很典型的佛教密宗真言或印度宗教咒語格式,內容則為講述咒語本尊神祇「正覺摩醯首羅天王」的特性與治病能力。然而,這位名為「摩醯首羅」的天王,理解成梵文英為「Maheshvara」,又為「Maha-shiva」,也就是婆羅門教三相神之一的濕婆神。然而,鄭思肖為何會收錄有關濕婆神的咒語呢?在《心史》中並未特別交代出處。
若從1902年(明治35年)編纂的《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88冊《居士傳》第56卷,便有模糊地說明鄭思肖與濕婆神咒語的淵源,從文獻中判斷,宋朝滅亡後,鄭思肖便隱居在避世,撰寫《心史》,抒發其心中之國仇家恨。然而,《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敘事時代背景後,便講述鄭氏所見之異象。簡單說,鄭思肖先是看到火光漫天,隨後便在玉真峯峰頂進入禪定狀態,聽到虛空中有「聲音」與之對話,接著便進入「若有似無的虛空狀態」,不久後突然仰天長嘯,之後又慢慢穩定情緒,誦出此咒。似乎是在鄭思肖最無助的時刻,虛空中與顯示名為「正覺摩醯首羅天王」的濕婆神相應了。
不過,除了神話傳說之外,若解構這則故事與《心史》作者鄭私校的關係,會有很有趣的現象。就是除了是宋朝遺臣與繪畫師,鄭思肖同時也是位信仰道教靈寶派的虔誠道士。問題來了,身為一位道士,又有何因緣會學習到這疑似佛教或婆羅門教的咒語呢?這得說回到唐代,當時雖然是佛教在印度與中國發展最為璀璨的時刻,但印度在唐中葉以後,先是新婆羅門教(印度教)運動興起,之後又隨著伊斯蘭勢力東進,使得誕生於印度本土的佛教勢力逐漸弱化,許多高僧大德便往東方躲避法難。尤其在宋代,被民間稱為「瑜珈教」或「瑜珈法」的佛教密宗法門在此時與中國的道教及民間法教(巫教)有了相當交流。因此,在道教與民間法教的行法科儀上,多少有留存密宗的行法科儀,最為顯著的就是咒語。很可能是因為這個背景源流,雖然鄭思肖本為道士,但仍有機會接觸到已經融入道教的「印度宗教文化」。
作者宇泰本名毛帝勝,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照片為印度電視劇海報
● 本文改寫自宇泰Facebook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tisheng.mao/posts/3899629730097571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