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Jack Dai》為什麼前排永遠沒人坐?

    【愛傳媒Jack Dai專欄】因衝突賽局而聞名於世的經濟學家湯瑪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在某次演講上台前,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雖然禮堂塞滿了人,但前面十排座位卻是空的。」他很疑惑。
    問了問工作人員,這十排是不是保留位?工作人員表示沒有,是大家自己的選擇。謝林想:「為什麼前排沒人坐呢?」
    這個場景在台灣的大學裡也一樣,教室的前排常常沒坐幾個學生,中後排倒是擠得滿滿的。(笑)而我們能想到的原因跟演講結束後、進一步探究的謝林所了解到的一樣:
1. 大家不喜歡坐太前面被人注視,覺得尷尬。
2. 想跟朋友坐在一起。
3. 睡覺怕被發現。
4. 方便落跑。
    謝林另外發現,在陌生的兩人間,大家會不自覺留一個空位,人們喜歡附近有人,但又不喜歡離的太近,而中間的空位就這麼空著。最後,他歸結了三點:
1. 人們的選擇有理性的成分(視野、舒適度)
2. 人們的選擇更受到情境所影響。(不想落單,不想被注視)
3. 人們選擇座位的基礎,其實是基於「我們認為別人會坐在哪裡」。
    之於主辦方,他希望人們的分布均衡,場子比較好看;之於講者,希望人們都更靠前,互動更好,自己也更有動力;之於聽講者,在乎的則是別人在哪裡。
    而大家自由選擇的結果,卻削弱了講者的熱情,也間接減低了大家花費時間聆聽演講所得到的效益。換句話說,這是「個體做了最優選擇,但未必對群體帶來正面結果」的例子。
    基於此,他進一步推論:「每個人在適應自己的社會環境方面做得多好,與他們共同為自己創造的社會環境滿意度不同。」反之,「我們就無法斷言,群體做出的選擇就是好選擇。」
    時至今日,謝林的結論已不是什麼新奇的論點,但弔詭的是:就像發現了潮汐一般,即使想、現象也始終無法改變。
    這是個體選擇自由的悖論。

 


作者本名戴于千,獨立創意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總經理,是個生意人,也是個讀書人。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