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簡秀枝專欄】「好音樂應該與好朋友分享!」是斐儷珠寶董事長陳君毅與李春美伉儷,長年來的習慣與美德,他們愛好古典音樂,更樂於分享,年年在陽明山宅邸舉辦「沙龍音樂會」,引為美談。
今年的音樂會,選在12月27日下午,主題是「當二胡邂逅了西洋琴」,邀請國內傑出音樂家王瀅絜、王佩瑤、李宜錦與高炳坤,同聚一室,槓起東西樂器,果然高潮迭起,令人陶醉不已。
早在幾年前,陳君毅與李春美伉儷就開始在家邀請音樂家舉辦閉門音樂會,有一年集合了二胡、鋼琴、小提琴演奏,結果共鳴出絕妙樂章,今年他們希望複製一次,並且加碼大提琴,更具威力與效果。
27日午餐過後,位於陽明山的林間宅邸,陸續聚集了企業界好樂人士,大家滿懷期待陳府的年度音樂饗宴。
陽明山上的隅角,綠蔭扶疏,帶有極簡風格的宅邸,室內是法吉歐利大型平台鋼琴,曾受聘為紐約林肯中心長駐室內樂鋼琴家王佩瑤,是這場音樂會的中流砥柱,由她擔任鋼琴手,搭配王瀅絜二胡、李宜錦的小提琴,以及高炳坤的大提琴,打造了一個午后的快樂時光。
好客主人翁準備了茶點輕食,搭配香檳、紅白酒,讓賓客自在享用。兩點鐘音樂會準時開始,首先由二胡搭配鋼琴,以中國大陸國樂作曲家劉文金的《豫北敘事曲》,拉開序幕。
劉文金曾任中央民族樂團團長,1995到年2001年之間,擔任中央歌舞劇院院長,被中國大陸國樂界譽為劉天華(1895-1932)以來,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
1959年,劉文金就讀大學三年級時,就創作了鋼琴伴奏的二胡獨奏曲《豫北敘事曲》,次年又創作《三門峽暢想曲》,在當時,以二胡與鋼琴合奏,並不多見,這種以西方作曲手法,處理河南地方音樂,相當具特色,尤其出自於在學大學生之手,當時中國國樂圈無不瞠目結舌,對他刮目相看。該兩首曲子後來都被列入中國大陸高等音樂學府的二胡教材。
目前在台灣致力於傳統音樂教學、傳承、交流與發展的王瀅絜,對於二胡傳統樂器的掌握,十分精準,拉奏功力也很深厚,她在演奏時,表情豐富,時而眉宇深鎖,時而閉眼靜思。鋼琴伴奏的王佩瑤的,也是火力全開,倍讓《豫北敘事曲》呈現出冷冽情感,悠悠蕩蕩,哀怨柔美,非常引人入勝。
曾經NSO首席多年的小提琴李宜錦,美國新英格蘭音樂學院畢業,為小提琴大師葛拉米安(Ivan Galamian ,1903-1981)的嫡傳弟子。她一直是NSO 的漂亮寶貝,琴藝以細膩風格取勝,帶有強烈感染力,2年前轉任教職,許多鐵粉為她離開NSO感到不捨。
李宜錦選擇大家耳熟能詳的《化作千風》及《月亮代表我的心》作為熱身曲,琴韻如詩,絮絮叨叨,像是呢喃,更是祝福,讓大家更加「入戲」。
《梁祝》是一部傳統與現代交織、高雅藝術和民間戲曲共生、中西文化結合的作品。當西方的小提琴、鋼琴,碰到東方的二胡,猶如《梁山伯與祝英台》之於《羅密歐與茱麗葉》,平常是小提琴和大樂團一起表演的「協奏曲」形態,昨天成為小提琴與二胡對話,加上鋼琴演奏的嶄新嘗試,所以連現成樂譜都沒有,靠音樂家自己調整拚湊,李宜錦戲稱昨天的音樂會,也是一場她們拼湊樂譜後的「世界首演」,引來更多喝采與肯定。
當東西樂器並陳,究竟誰比較婉約哀怨?誰又能絲絲入扣?這是個音樂界的大哉問,也是音樂會中場休息時間的話題。
由於王瀅絜、王佩瑤與李宜錦,3位音樂人,都是身經百戰,成熟老練,同框合奏,本來就具代表性,而這些年在人生道路上,跌宕起伏,經歷許多事,加上疫情蔓延,感受更深,演奏起來,比起往常更為刻骨銘心,果然,高潮迭起,餘音繞樑。
話說《梁祝》的緣起,曲子完成已經超過一甲子。最早是由上海音樂學院學生何占豪(1933-)和陳鋼(1935-)以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為基礎,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何占豪提供主旋律、陳鋼編曲配器、俞麗拿(1940-)修訂並首演。
63年前的1958年,中國大陸為迎接國慶十周年,上海音樂學院在時任黨委書記孟波的倡議下,組建了「中國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希望將西洋樂器與中國傳統地方戲曲文藝結合。
自古天才出年少,紹興土戲與越劇世家出身的何占豪,以24歲之齡,考入上海音樂學院,主修小提琴,入學一年後,他創作了《梁祝》協奏曲,幾乎是空前絕後之舉。
據指出,在《梁祝》協奏曲之前,何占豪自己先根據越劇曲調,寫了一個弦樂四重奏《梁祝》,一開始只受到學校師生注意而已。
直到來自西洋音樂世家的作曲系學長陳鋼,參與何占豪組織的「中國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接觸到《梁祝》旋律後,陳鋼驚喜不已,他馬上意識到該曲的澎湃洶湧,完全是源於民間草根藝術的「超級富礦」,因此,全心全意投入該曲的擴編創作。
到了1959年5月4日,從確定主題開始不到半年,《梁祝》的創作即告結束。1959年5月27日在蘭心大戲院進行首演,由當時的上海音樂學院學生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
首演一鳴驚人,觀眾卻罷不能,成為當日重大新聞。同年新加坡華裔鋼琴家巫漪麗,再改編成鋼琴伴奏曲,並親自成為首演者。1960年,中國大陸在莫斯科舉行國慶11周年音樂會,也是他們首次海外中國交響音樂作品專場,《梁祝》是重頭曲目。
誕生僅一年,《梁祝》就確立了中國文化代表作的地位。在台灣,《梁祝》也常以不同形式、不同規模被演出,同樣令觀眾喜愛、感動與震撼。27日音樂會下半場,加入高炳坤的大提琴,曲目選擇也偏向西方作曲家的組合。
大提琴家高炳坤,出生於菲律賓華裔音樂世家,14歲即與馬尼拉愛樂演出海頓《C 大調大提琴協奏曲》。17歲與美國世界少年交響樂團演出聖桑《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並於紐約卡內基音樂廳和華盛頓特區甘迺迪中心協奏演出,也是英雄出年少的另一種典型。
阿根廷作曲家皮亞佐拉(Piazzolla,1921-1992),以全方位系統的古典音樂訓練為基礎,創造性地融合傳統古典音樂,與爵士樂的作曲風格,將探戈音樂,從通俗流行的舞蹈伴奏音樂,提升為可以單獨在舞台上展示,並具有高度藝術性,同時表達了深刻哲理的純音樂形式。
皮亞佐拉創立了「新探戈音樂」(Tango Nuevo)樂派,成為阿根廷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及南美音樂史上的重要人物。在阿根廷,皮亞佐拉被尊稱為「了不起的皮亞佐拉」(el gran Piazzolla)。
3位樂手以皮亞佐拉《四季》為主題,時值年末歲尾,截取《四季》中的「冬」作為代表,非常的南美浪漫風,充塞在每一吋空間𥚃,令人留連徘徊。
接著是美國作曲家保羅・施菲爾德(Paul Schoenfield ,1947-)的作品,這位出生在密歇根州底特律,創作的音樂融合了古典、民謠和流行形式,作曲家曾寫了他創作咖啡廳音樂的由來:1985年,在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的Murray's 餐廳,該餐廳安排家庭三重奏,演奏各種有趣曲子,作為晚餐音樂。
他親臨現場,感受到民間音樂分享的樂趣,第一次產生了創作Café Music 的想法。當時他很想寫一種雅俗共賞的音樂,既可以在高級餐廳的晚餐演出,也可以進入音樂廳,通俗又不失專業,成為《Café Music 》的概念,果然大受歡迎,聖保羅室內樂團(SPCO)即委託他,並於1987年1月在SPCO室內音樂會上首演。
王佩瑤在演出前特別介紹作曲家保羅・施菲爾德,也透露他精於數學計算,27日合奏《cafe music》,悅耳動聽,特殊創作曲式、語彙與速度感,都展現跨界才子的特立獨行,讓現場賓客,眼界大開。
英國愛德華・威廉・艾爾加爵士(Sir Edward William Elgar, 1857-1934)的《愛的禮讚》(Salut d'Amour),跟他的《85號大提琴協奏曲》一樣經典,一樣受歡迎。
《愛的禮讚》1888年創作的樂曲,最早是為小提琴和鋼琴而作,加入大提琴,更富層次。樂曲採用三段體,具有典型的小夜曲風格。大小提琴在高音區奏出了恰似情人纏綿的深情旋律,柔和的曲調中,不斷加注幽婉的相思情調。
經過帶有泛音色彩的過門,主題再現,帶有複雜情緒的尾聲,全曲在A段主題的變奏形式下緩緩減弱而終了。
艾爾加於1888年7月在旅途中完成了曲譜,當時他已經與卡洛琳·愛麗絲·羅伯茨訂婚。「Carice」是他未婚妻名字的縮寫,也是他們兩年後出生的女兒的名字。這首曲成為作曲家在訂婚禮,呈現給他的愛妻愛麗絲,溫馨甜蜜。
中國大陸作曲家黃海懷(1935-1967),也是當代著名二胡演奏家。《賽馬》是黃海懷於1964年第四屆「上海之春」二胡獨奏比賽中的新作品。樂曲以其磅礴的氣勢、熱烈的氣息、奔放的旋律而深受人們喜愛。無論是氣宇軒昂的賽手,還是奔騰嘶鳴的駿馬,都被二胡的旋律,表現得惟妙惟肖。
音樂在羣馬的嘶鳴聲中展開,旋律粗獷奔放。由遠到近清脆而富有彈性的跳弓,強弱分明的顫音,描繪了賽馬盛況的情形。二胡快弓、跳弓技巧的運用,撥絃、顫音技巧的運用,在賓客面前,展現了生動與熱烈,有如賽馬場面。
雖然疫情持續,國際音樂明星與天團,減少入境,出國賞樂,也不再方便,大家便回頭覓尋台灣本地傑出音樂家,結果發現,台灣藝術人才濟濟。
王瀅絜、王佩瑤、李宜錦與高炳坤等4位音樂家,舉重若輕,給了全場賓客最豐盛的音樂饗宴,在暖陽穿窗而入,綠林隔窗挺立,愜意舒暢,美不勝收。
謝謝陳君毅與李春美伉儷的音樂帶領,以及慷慨分享,幸福彷佛就在那音符跳躍,與大家的聚精會神之中。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