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林銘聰》霧峰林家的傑出孝子

【愛傳媒林銘聰專欄】

一、前言:

清朝王永彬的「圍爐夜話」,明朝洪應明的「菜根譚」,以及明朝陸紹珩的《醉古堂劍掃》,或有人說是明朝陳繼儒的「小窗幽記」等三本書,並稱為「處世三大奇書」,以「安身立業」為總話題,分別從修身養性、為人處事、持身立業 、讀書立志、安貧樂道、持家教子、忠孝節義及為官執政等各方面,在平淡卻優美的敘述中,細講人生的哲理。

「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常存仁孝心,則 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以上是出自王永彬「圍爐夜話」。反映出社會對孝順觀念的重視,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恭敬及和顏悅色等,直接揭示了社會 普遍的道德觀。

霧峰林家長期以來,大家所認識的在軍事武學方面有林文察、林文明、林朝棟、林朝昌、林朝選及林祖密等。在文學學術方面有林文欽、林朝崧、林秋北、林朝庸、林朝宗、林幼春、林仲衡、林紀堂等。在文化社會運動方面有林獻堂、林朝崧、林幼春、林資彬等。在教育興學方面有林烈堂、林獻堂、林攀龍等。在社區營造方面有林獻堂、林攀龍等。以上這些先人前輩,很多人都耳熟能詳。現在,我們換個角度,以感性的題目:「霧峰林家傑出孝子」,與大家分享他們的故事。

二、霧峰林家歷代傑出孝子 : 霧峰林家代代都有傑出孝子,現在則以下列幾位為例,分享他們的故事。尤其第八世林太平,大家比較陌生,因此比較詳盡介紹。

 (一)開台祖林石:

霧峰林家開台祖林石,1729- 1788,是福建漳州平和縣五寨墟莆坪社林氏家族的第十四世。他於十歲(1738)時,父親林江不幸病故。於十二歲(1740)時,母親過世。家中僅剩祖母莊潔娘,兩個幼小的弟弟,小他三歲的林受及小他五歲的林摠。

因家庭貧困及家鄉的生存條件很不好,於是與鄰居結伴,勇敢一起渡過高度危險的黑水溝,來到台灣尋求新的生存發展機會。乾隆十一年(1746),林石十八歲,推測從鹿港登陸,先到彰化縣城,一個單身無資本的年青人只能被顧 工以勞力賺錢。祖母可能很想念孫子,寫信託人給林石,說自己生重病。林石在家時即非常孝順,收到來信當下立即放下一切工作,立刻回漳州老家,一心只想照顧祖母。雖然好不容易渡過危險的台灣海峽,且可以打工賺錢,但是都抵不過一心想回家照顧祖母的孝心。此是霧峰林家開台祖林石的孝心!

 

(二)第二世林大:

台灣三大事件的「林爽文事件」,發生於 1786-1788。林爽文老家在福建漳州平和縣,在台灣居住在彰化大里杙,而霧峰林家開台祖林石,老家及在台灣居住地都與林爽文一樣。所以,事件一發生,林石隨即被牽連,財產被沒收,人也關入獄中。後來雖平反,但人已關死在獄中,財產亦要不回來。

林石被關入獄中時,第五個孩子林大(當時十四歲),1775-1788,極其孝順,跟隨父親在旁侍奉,希望可以代替父親被關受罪。林氏家譜記載:「侍左右,奉飲食,號泣旻天,願以身代,未數月病卒,葬於鹿港埔。」此是霧峰林家第二世林大的孝心!

 

(三)第三世林甲寅:第二世林遜(1762-1783),乾隆四十八年(1783)回漳州平和老家置產,在當年十月五日不幸因故過世,葬在故鄉平和。他的遺孀黃端娘帶著兩個幼兒,長子瓊瑤和次子甲寅,移居阿罩霧,在艱辛中再創業。林氏家譜記載:「陳太孺人因其父請禁港之故,怨黃氏深,他人又時有煩言,仍率二子別居阿罩霧。」

乾隆五十四年(1789),黃端娘帶著十歲瓊瑤與八歲甲寅,遷居到阿罩霧的頂竹圍(現霧峰區甲寅里德維街百玄宮東側)。家庭貧窮無人能依靠,黃端娘只能為人幫傭,賺取微薄收入以維持家庭,日子過的非常辛苦。林甲寅,1782- 1838,從小就非常孝順,知道生活困苦,為減輕母親負擔,努力工作,貼補家用。他挑著阿罩霧的山產,到大里杙去叫賣,賺點小錢。也邀約同年紀的夥伴,一起到山上砍柴再燒成木炭,然後挑到大里杙販售,如此可以多賺些利潤。林氏族譜記載「一夕,夢社公告曰『吾嘉汝孝行而性純樸,吾座下有金十二,將以賜汝,汝其勉力為之』。旦日,復大里杙莊,途中有社公祠,入而謁之,果得金,拜受而歸。遂以此營商,往無不利。」他以此錢當本錢去經商,本著孝順的心態,競競業業,經營得法,運道昌隆,從此發跡。表達意涵,對父母孝順的人,連老天都會幫助你。此是霧峰林家第三世林甲寅的孝心!

 

(四)第五世林文欽:同治三年(1864),林奠國跟隨著林文察赴福建作戰,林文察為國捐軀在漳州萬松關,因為一些事故,林奠國被拘留在福州。林奠國的三子林文欽,1854-1900,為安養母親羅太夫人,而建造「萊園」,後人習慣稱為「林家花園」,這是座孝親之園。

五桂樓最早建於1887年,初期稱為「步蟾閣」,兩層樓木造建築樣式,一 樓為客廳,二樓為羅太夫人起居室。林文欽性情溫和,對母親非常孝順,於光緒十九年(1893)癸巳恩科中式第七十九名舉人。他經常為窮鄉僻壤修路造橋,於大肚溪下游,靠近烏日處設立免費渡口,服務往來旅客五十年。每年捐獻三百石稻米,贊助彰化女嬰收容所。1889年河南省旱災,他以母親名義捐出救濟 金賑濟飢民。以「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仁慈心,被尊稱為「萬安舍」。林文欽不僅侍奉母親非常孝順,同時更把孝心延伸至對旁人的仁慈心。此是霧峰林家第五世林文欽的孝心!

 

(五)第七世林仲衡:林仲衡(1877-1940)是林朝棟的次子,小時候聰敏好學,在霧峰讀漢文,早露頭角,歲癸巳參加童子試,年紀十七歲,於邑宰前賦春晴排律,當場所有人 都驚訝不已。日本佔據台灣前,隨著父親林朝棟及兄弟避難泉州,與泉州望族學者家庭的莊秋渠結婚。後來一起經往福州,再往上海,然後同往北京後回上海。個性率直豪爽,具有進步的思想,是一位漢學者及詩人。1906年,櫟社設立社規,正式成立,林仲衡是九位創立者之一。

林仲衡是有名的孝子,母親張素玉是林朝棟的小妾,所以他是庶子。按漢禮俗規定,妾死後的棺木不開中門出去,於是他去請示楊太夫人「母親的棺木 不得從中門送出,若我死的話,是否可以從大門送出去呢?」,楊太夫人回答說「你是你父親的兒子,當然可以從中門送出去」。於是,林仲衡為盡孝道,使母親死後享有最後的榮耀,在母親出殯當天,就當自己已經過世,伏在母親的棺木上,就這樣讓棺木得以從中門出去,這樣孝心的表現,令人動容感動不已。此是霧峰林家第七世林仲衡的孝心!

 

(六)第八世林太平 : 林太平(1909-1932)是林幼春的三子,母親是王理娘。林幼春有八個兒子,即是正熋、培英、太平、逢源、長洪、政潮、遠志、坤定。從小就聰穎好學,懂事並體貼,深得父親的喜愛。父親親自教導漢文及書法,他六歲時接受六年 公學校日本小學課程,小學學程完成後,父親擔心他忘了祖國文化,於是送到福建廈門去接受漢文教育。1921年,林太平十三歲,考入廈門中華學校,三年初級中學畢業。1924年9月考進福州瑞光專校,適應學習新環境後,功課猛進,獲得了優異的成績。

「臺灣文化協會」第二次舉辦夏季學校,愛國心重的林太平得到父親得准許,立刻搭船奔回霧峰,當時報名者有兩百多位,錄取一百零七位。他看到父親講課「中國古代文明史」,巍巍大中華浩瀚文化,深深感動。叔叔林資炯向大哥建議,要求帶他到最繁華、最先進的上海去讀書,提高孩子的眼界。1927年,林太平以優異的成績插班入「上海大廈大學」文科教育系二年級,也即是現在的華東師範大學。

1930年9月,回到久別的故鄉,拜見多年不見的父母、弟妹及親友們,帶 著滿腔的熱血與遠大的計畫,準備在事業上大展鴻圖。想不到的是,四十幾歲、端莊優雅的母親,卻是滿臉憔悴、身體乾瘦,虛弱的躺臥在床上。母親得的是肺結核病,當時是一種會傳染的絕症,弟妹都那麼弱小,更容易被傳染到。於是,孝順的林太平下定決心犧牲自己,由自己親自服侍母親。 他禁止弟妹及傭人進入屋內,每天很貼心的幫母親按摩、喝藥、飲食,母親的 吐痰、便尿等都親自處理。在他無微不至的照顧下,母親直到過世前,都睡得安逸,沒有失眠過。但是,他操勞過度,身體變的很單薄,就容易的被感染到,逐漸變得憔悴。

1931年,母親過世,林太平痛失慈母,悲傷痛哭過度,連站都站不起來, 父親及家人們都非常傷心。隔年,1932年,林太平病況更加嚴重,因而也過世。父親悲傷說:「至其母病革,嫗無一失眠,吾兒乃獨困頓憔悴,形銷骨立矣!其母死,哭泣過情,逾年遂病瘵至於不起,自其始論之,不能不謂之殉母也」。 

林幼春對這孝順孩子離開,非常不捨,整天念念不忘,於1935 年寫出一篇非常感人的〈孝兒傳〉來紀念他。1936 年,把林太平與母親合葬一起,是謂「母子相依之墓」,碑後有林幼春特為「母子相依之墓」的題文,碑文簡短卻感人至 深。相依之墓的位置在前省議會的後山。此是霧峰林家第八世林太平的孝心!

 

三、結語:

霧峰林家自開台祖林石到台灣至今,已經將近三百年,在軍事武學、文學領域、文化社會運動、教育興學與社區營造等各方面,影響台灣百年之久,歷代先人競競業業,打拼努力,才能夠有一絲絲的小成果。除了各專業領域的奮鬥不懈,貫穿整個家族的核心思想,就是無比重視的「孝道」,視「忠」與「孝」為家族的傳統精神。

在宮保第第二進,即有兩幅壁畫「諸葛亮夜獻出師表」與「狄仁傑望雲思親」,就是明顯表達出「忠」與「孝」的家訓。

現在是廿一世紀,但是重視「孝道」,卻是歷久更彌新。「百善孝為先」,個人的修身養性、家庭的和諧安樂甚至於社會的安定發展,「孝道」是堅若磐石的基礎。

 

作者為洪霞文化交流協進會執行長、霧峰林家第九世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