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張若彤》「四萬塊換一塊」之三

    【愛傳媒張若彤專欄】這是四萬塊換一塊系列的最後一篇了,再寫剁手。
    連寫了兩篇,一篇告訴大家不要忽略亂世中的黃金,另一篇則告訴大家不要忽略連年的戰爭,有些朋友還是感覺搔不到癢處,因為兩篇基本畢竟都還是以從上而下的視角在看這個問題。OK,這一篇我們就站到民間視角那邊去。
    我們就追問一個問題:「(舊臺幣)惡性通膨,對每個人都是壞事嗎?」
    問對問題很重要,因為無論你是持「四萬塊換一塊造成臺灣人財產流失」、還是持「惡性通膨造成臺灣人財產流失」,你背後那個沒有說出來的前提假設都是一樣的,就是假設有某個事件X,X對於每一個臺灣人所造成的影響是一樣的。
    但實際上,這個假設是不成立的。我們追問「(舊臺幣)惡性通膨,對每個人都是壞事嗎?」這同時也是在問:「(新臺幣)幣值回穩,對每個人都是好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因為人是活的,人天然就會趨吉避凶、跟時局互動。有的人他就是會去避險,甚至去利用這個大好機會,操作高風險的財務槓桿。
    如果你覺得我亂講亂猜,不妨看看以下這段,出自《茶金歲月:北埔姜阿新洋樓的故事》,本書也是《茶金》劇的靈感原型。臺幣大貶值反而給他帶來許多利益,所以他把借債看作尋常,甚至在國民黨政權脆弱的財政架構下是有利可圖的行徑。
    為了避免幣值慘跌蒙受損失,民眾手中不敢保持現金,一般都換成容易保存或脫手的商品,不然就是把錢寄在錢莊,以獲得高利來彌補損失。
    當時地下錢莊吸收資金的日利高達百分之二,亦即存一百萬元,一個月後連本帶利一六〇萬元,兩個月後變成二五六萬元。我記得姊夫說,永光向民間借錢的日利是六角,折算月息百分之十八,本金一百萬月付十八萬利息,在物價天天波動的時期看似相當合算。
    岳父新建或改建茶廠,投資林班伐木設施以及建設運木道路,建築洋樓並且收容大批冗員,到了貨幣改革時,累積債務推算二百億,折算新臺幣約五十萬元。
    這個債額可謂不小,但以當年岳父財產來講並非可怕的數字,處分臺北店和一家茶廠或五分之一的造林地便能夠擺平。
    可惜岳父堅信國民政府財政必敗,他先把利息逐步減低為月息百分之六,企圖以茶廠利潤和林班木材收益來抵償債務,但新臺幣不按照岳父如意算盤遽貶,每個月三萬元固定支出,等於一百個員工薪水,這一年茶市開始低迷,對竹南木行獲利的期望亦未達理想,岳父陷入以債養債的窘境。
    如此寫實的一段,如果我來寫,一定寫進劇本裡。
    新臺幣使幣值回穩,對每個人都是好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對那些賭臺幣就是會繼續大跌的人來說,幣值回穩,將使他們蒙受巨大損失。
    平心而論,當年的姜老先生對於時局的判斷,實際上是非常準確的。我相信當時民間沒有人會料到,萬惡的國民黨會把大陸的黃金倒給臺灣省安定通膨,更沒有人會料到,就在靠這些黃金吊命的過程中,本來已經放生國民黨的美國,突然一場韓戰開打,就立刻轉了髮夾彎。
    坦克開破釜沈舟,牧師已經大天使,即將倒坦,哪有人會料到GM會突然介入讓全團滿血?
    換作是我,我應該也會爆氣,做夢夢到四萬塊換一塊都會罵三字經。

 


作者為《究竟二二八》作者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