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林光輝》馬關割台後 台灣「棟軍」的動向

【愛傳媒林光輝專欄】1895年4月17日(陰曆3月23日),清廷全權大臣李鴻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的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島以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5月8日,清、日雙方在山東煙台換約,清廷下令所有在台官員,全部內渡返回大陸。在簽約前的3月25日,日軍已搶先佔領了澎湖。

割台消息傳來,台灣民眾悲痛逾恆,台灣官員張皇失措。此時的台灣巡撫唐景崧所表現的行為,最怪誕離奇,他早在簽約前即派員攜帶二十萬兩鉅款,前往廣東招募大批廣勇(台灣人稱「河南勇」,因為在廣州珠江的南岸招募來的),源源不絕入台,這批人本是常年群聚在珠江南岸的游民、無賴,就等著入營混飯吃的「兵痞子」,根本不識什麼國族大義,卻突然被招募來台,抵擋入侵的日軍。

意氣風發的唐景崧於3月22日的電奏中道:「現招募粵中義士、驍將集萬人,有自備船艦者;擬由粵用漁船航海奪澎。幸得手,即趁勝入倭。」他異想天開,居然想靠這批廣勇直攻日本。結果是這批廣勇保了他只當「十日總統」,台灣人卻陷入空前浩劫。當時任布政使兼全台營務處的俞明震在《台灣八日記》中寫道:「維帥(唐景崧)始告余,訪得一大俠,將來可令多帶兵,可以往攻日本;其中義士、驍將極多云云。」俞明震評道:「此大俠即吳國華,其實乃一賭博無賴子,後為盜,有司出花紅訪拿。」

5月17日,大俠吳國華率領「廣勇」接替防守於基隆後路的六營林朝棟「棟軍」。5月25日,「台灣民主國」成立,林朝棟、丘逢甲等人呈上「台灣民主國總統之印」給唐景崧。當日,林朝棟率領「棟軍」南下防守中路。

5月27日,日軍近衛師團在澳底登陸,6月3日,日軍攻佔基隆。當時在前線觀戰的基隆廳知州方祖蔭、全台營務處俞明震、英人醫師提理、地方十四名士紳聯合上一公稟,請俞、方二人呈給唐總統,稟文曰:「廣勇新募,從未訓練,統領又不得人,基隆一失,人心渙散;法人之變,劉省帥專守獅球嶺而台北宴然。乞撫帥遠調林朝棟以守為戰,事猶可為。」(俞明震《台灣八日記》)

6月4日,俞明震在《台灣八日記》中道:「余偕方祖蔭、熊瑞圖(唐景崧幕友)見維帥(唐景崧)力勸退守新竹,就林朝棟圖再舉;左右均怒目相視,王覲庭手六響小槍指熊瑞圖曰:『大人五天不睡,諸君亦宜歇息;誰多言者,手槍擊之!』。維率默然,令暫退。」

6月4日,唐景崧的親信李文魁,集眾去到撫署喧鬧,入庫劫掠財物,火藥庫忽然轟炸,死者一百餘人,連各處銃斃者共數百人。李文魁且欲挾持唐景崧向日軍邀功。事起倉卒,唐景崧乘夜奔逃至滬尾德商忌利士洋行。當時陪同在側的陳季同(台灣民主國起草人)事後報告稱:「唐的失敗,並不失敗在外患,卻失敗在內變。內變的主因在他的寵將李文魁。」其實不僅唐的親兵反叛,變生肘腋;當時新招募的廣勇,從基隆奔逃回台北城,也夥同焚搶。可惜!巡撫衙門因此付之一炬。

6月5日,林朝棟的部隊才返抵彰化,隨即接到唐景崧「千急急赴援」,「萬急急赴援」,連兩天兩封求援電報。林朝棟接電後於彰化召集諸將誡之曰:「此次出兵,關係存亡大計,凡吾同胞,務捐成見,誓死馳驅,倘蒼天明鑒,必能助我成功。否則,亦當馬革裹屍,為四百萬父老兄弟爭民族大義也」。(上海點石齋石印《台灣民主歌》吳文星註解)行軍至新竹城,就傳來唐景崧已潛逃,巡撫衙門、軍火庫、金庫慘遭「廣勇」焚毀,日軍已進城。又連接朝廷電報,令其內渡,否則以抗旨論處。清廷更兩次下令,不准軍火運台,徹底切斷後援。在軍心動搖,勢不可為之下,林朝棟拔隊回彰化;偃旗息鼓,發餉解散「棟軍」。林朝棟下最後一道軍令:「歸田不解甲,槍砲帶回家」。因他準備捲土重來。

彰化人吳德功在其所著的《讓台記》中論曰:「行兵之道,如奕棋然,有一要點即下一子以鎮之,而後全局可以致勝;不然,一著之差,全局俱敗,勝負之機,間不容髮也。憶甲申法國寇臺,劉帥銘傳失基隆,退守臺北,遣林朝棟與楚軍王詩正同紮五堵、六堵,與法軍相持二閱月,法軍不得逞志於臺北也。今命林朝棟紮獅球嶺,所部將士皆前隨征之人,地勢險要甚悉,可謂用得其人矣;奈何張兆連一譖,唐總統即調駐臺中,致天塹之險不崇朝而失。雖張兆連之猜忌,亦唐公一著之差也。」

誠哉斯言,林朝棟所率「棟軍」皆鄉鄰子弟,對異族入侵,最為悲憤,個個誓死保台。唐總統捨台勇不用,而獨厚廣勇。其用兵之道,實在耐人尋味。

 

作者林光輝為霧峰林家林季商(林祖密)之嫡孫

照片為林朝棟,林光輝提供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