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藺奕專欄】媚姐監製的《小兒子膠囊時光》紀實片,邀請父親帶著兒子或女兒一起進場,看六位名人父親的親子互動,我挑了視覺年齡看似「女兒」的Eva,打算矇混過關。
儘管明天有一場重要的高球挑戰賽,Eva被我拉出來,神色自若的微笑像砂糖進入温水裡慢慢化開,向朋友介紹這是我「女兒」時,大家居然都信了。
我經常說一個國家如果没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没有相冊,無論是政治或社會議題,那是人心的自省與補償,路上没有燈火的時候,就點亮自己的頭顱。
父親過世得早、我又沒有孩子,所以我從小就按著没來得及佩好的刀劍,跌入一個又一個江湖。每當要抉擇一件又一件隨後的事,有時候表面像個沉穩的大人,内心卻幼童一樣惶惑:「我這樣真得是對的嗎?」
朋友們陸續當上父親之後,可以明顯感受到他們的狼狽,畢竟沒有人知道如何當父親,學校沒有教、A片更不會。
一直以來,台灣父母要求孩子做一個好學生,畢業之後找一份好工作,完全典型的乙方思維,絕大部分的父母,都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乙方,不斷受氣、遭受壓榨的弱勢乙方,在這座島上一樣世襲罔替。
有一次,同齡朋友的女兒偷偷向我抱怨,說她爸爸上車下車反覆噴酒精,講話您好謝謝對不起,這種爹的客服味也太濃了吧。我說妳很棒,因為妳有甲方的思維,否則妳只敢偷偷一根中指比到過年。
很多父母勸孩子要多看長篇文字讀紙本書等等,不要停留在速食、浅薄上。我說且慢,閱讀又不是閱兵,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對相同的書籍有耐性。
我都勸他們要多看短視頻、分享抖音;下載小紅書、聽流行快歌,了解熱門八卦和當季潮品,耐心排網紅餐廳、動筷前先拍照,多學一些表面的社交、瘋玩手遊、每天聽播客看油土伯,用直播抽自己的眼睛⋯⋯相信只要有及格的智商,很快就會厭煩、不會長久懸停。
「救命!薯叔你怎麼甚麼都知道,你神到進入我的暗殺名單囉~」
我苦笑,也許,這就是旁觀者清吧,誰的青春不是對規則的僭越、對秩序的拒絕,特別是心思細膩的女兒,任何心靈互動只要稍帶一點消極,很快就只能轉入地下活動,成為諜戰的一部分。
我想,父親都是天生的獵人,有時你得把自己裝扮成遲緩的獵物,等你的家人来靠近。
片子的串聯形式,有一種實驗性。城市、家庭和個人被串在一起,幾十來幕由不同的人連接,談論的主題是成長的瑣碎,不連接大時代、不對接熱門議題,意猶未盡卻總覺得片子沒拍完,而后續的部分是和觀眾相連的,需要我們自己去完成。
觀眾需要思考,名人們提供傳統父子關係之外更多的供奉。比如孩子的自主權、選擇權,角色扮演、互換所有的自有價值和勞動果實。
所有的父親仍都期待。願孩子來日遠航,孤帆也有礁石可回望,待到浪潮平息的時候,仍可堪回首。
謝謝媚姐。11月20日公視下午2:30首播,敬請期待。
作者為文學奬得主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