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王華南專欄】應為「不知也」【m`-chāi-iáñ , ㄇˇ ㄗㄞ– ㄥㄧㄚˋ】而非「不知影」:
台語之口語中常用句【chāi-iáñ ,ㄗㄞ– ㄥㄧㄚˋ】、【m`-chāi-iáñ , ㄇˇ ㄗㄞ–ㄥㄧㄚˋ】,即華語「知道」、「不知道」之意,而句尾之【iáñ , ㄥㄧㄚˋ】係語尾助音詞,非「影」之意,實體有「影」,抽象何來有「影」?用「影」字(口語音發【iáñ , ㄥㄧㄚˋ】)係音合、意不合,正字應為「知也」、「不知也」。
茲引三則古文為證:
一、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出處:《論語為政篇》〕最後一句:「是知也」即台語之口語:【sì-chāi-iáñ , 厶ㄧˇ ㄗㄞ– ㄥㄧㄚˋ】。
二、孟武伯問:「子路人乎?」子曰:「不知也。」〔出處:《論語公冶長篇》〕「不知也」,即台語之口語:【m`-chāi-iáñ , ㄇˇ ㄗㄞ– ㄥㄧㄚˋ】。
三、「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出處:《孟子梁惠王篇》〕「有也?」即台語之口語:【ù- iáñ , ㄨˇ ㄥㄧㄚˋ】。
應為「麻餈」【muā-chî , ㄇㄨㄚ- ㄐㄧˊ】而非「麻糬」
台語稱「用糯米做成之黏糕餅」曰【muā-chî , ㄇㄨㄚ- ㄐㄧˊ】,因為不知正字,所以從同音字再加「米」部首,造成「米」和「麻」結合之新字及「糬」。
《集韻》:「餈,才資切」,取「才」【châi ,ㄗㄞˊ】陽平調之聲母【ch ,ㄗ】和「資」【chi ,ㄐㄧ】陰平調之韻母【î ,ㄧ】,切合成陽平調【chî ,ㄐㄧˊ】。
《周禮天官籩人》:「羞籩(竹器)之實,糗餌粉餈」註:「皆粉稻黍米為之,餌言糗,餈言粉,互足其義也。合烝曰餌,餅之曰餈」疏:「今餈糕之名出於此」。《說文解字》:「餈,稻餅也。」《說文解字》之作者雪V先生則對「餈」詳述:「餈稻餅,謂炊米爛乃擣之,不為粉也;粉餈以豆為粉,糝餈上也;餌則先屑米為粉,然後溲之,餈之言滋也;餌之言堅,潔若玉珥也。」「餈」,或滾沾芝麻,或以芝麻為餡,則稱「麻餈」;若以豆沙為餡,則稱「豆餈」;若滾沾塗豆(花生)粉,則稱「塗豆餈」。
延伸閱讀:
● 本文原發表於台灣網路教會,經作者同意轉載。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