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須文蔚專欄】和簡靜惠老師結緣,是2011年獲邀為洪建全基金會素直友會開設「生命故事的書寫與編輯出版」,為期四周的課程,我把學院中報導文學和編輯採訪課程,轉化為系列的導論課。授課時,簡老師都端坐在台下聽講與筆記,讓人感動。
後來才知道,原來簡老師是來「面試」的,她一直有個心願「把文學院延伸到社會上」,期待有適合的老師為「敏隆講堂」演講。得到簡老師的肯認,幾乎每年的夏天,我都在講堂開設「精讀現代華文文學經典」,陸續講了魯迅、沈從文、老舍、曹禺、黃春明、余華、林語堂、錢鍾書、楊絳、楊牧和一系列的現代詩人。
親切的簡老師總是抽空來聽課,如果見不著她的身影,她會在其後的聚會時笑著說:「我都一面散步,一面聽你的課。」
簡老師其實不知道,我寫報導,也一直有個心願,能書寫一本傳記。就在2018年底,簡老師表示,她計劃寫一本關於基金會五十週年的專書,詢問我是否有意願協助編採?我自然雀躍不已。
簡靜惠老師學歷史出身,基金會的檔案資料很詳盡,過去她也曾出版過《善念的種籽--洪建全基金會的傳承與創新》一書,記錄了基金會前三十年的故事。這本新書只要補充近二十年來的種種?還是以她的生命故事為主軸?剛開始我們都抓不準方向。
兩年來,簡老師先寫好一個章節的草稿,文娟(蘇菲亞)和我,再聆聽她細說,就這麼綱舉目張,記憶就像一道浮流,從她童年的中和、和敏隆先生相遇的日本、打開視野的留學生生涯、返台進入家族企業的惶恐、承接基金會的承擔以及各項創意與人文關懷,她鋪陳出自身的故事,從播種者,成為植樹者與造林者,也成就了以她的生命故事貫穿的《植栽一座文化森林》一書。
《植栽一座文化森林》的書寫過程中,簡老師以無比虔敬與謙虛的態度回顧自己的足跡,展現出她在不同時代中的人文關懷:辦理書評與書目雜誌、推動兒童文學、創辦視聽圖書館、支持民歌採集與校園民歌、贊助雲門和音樂創作、建構文經學苑促進人文與企業發展、導入素直友會與讀書會以及打造敏隆講堂等等。
或許很多環節都來自於她的日常,但實則都為當時「文化沙漠」般的臺灣,以植栽森林的大工程,讓樹木根著大地,泥土不再流失,一方人文、歷史與企業經營哲學的水土得以獲得滋養,半世紀後郁郁青青蔚然成林。
《植栽一座文化森林》是簡老師個人曲折的生命故事,有她的驚慌、挫折與沉重,其實也是臺灣文化界從匱乏到豐饒的歷史見證。有機會聽她娓娓道來,會知道她和同代人是懷抱著改變環境的夢想和盼望,以素樸與勤懇的態度,築夢踏實。
半世紀來,可以說的故事太多,值得追憶的人物不少,一本書無法負荷太多的細節。我就在這裡,寫下一個「番外篇」!
東華大學本來有駐校作家的專職員額,讓知名作家到校一個學期,開兩門課。後來因為預算不足,突然就凍結員額,102學年度本來約好了黎紫書老師,就此遭遇了極大的困難。後來與校方爭取,校長以專簽同意黎紫書老師一案,但下不為例。
簡老師有一天提議,想約黎紫書見一面。簡老師說:「我把所有黎紫書的作品都讀過了,這麼難得的機會,東華不可以藏私,應當和社會分享。」
於是我約了黎紫書到簡老師家中,晚宴中,劉克襄也在場。劉克襄就跟黎紫書開玩笑,說她是「末代的駐校作家」。
我笑說:「應當是駐校作家終結者。」
席間余範英老師正色說:「須主任,這麼難過的事,你還這樣開玩笑?」
我收起笑意,把整件事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也提及我的無奈。在告別時,簡老師在玄關突然說:「駐校作家的事,我應當可以幫部分的忙,但是要好好規劃一下。」
於是簡靜惠老師就以紀念父親的名義,辦了「銅鐘經典講座」,由我和曾文娟總編作為策劃人,先後邀請張翎、陳冠中、畢飛宇到東華駐校,也在敏隆講堂與國家圖書館,對市民進行大型演講。
記得畢飛宇在台北期間,簡老師還請他指導寫作,我在旁旁聽,深深感受到簡老師的虛心與好學。
11月1日是「洪建全文化基金會」五十歲的生日,祝福基金會生日快樂,也祝福簡靜惠老師永保活力,繼續她深愛的人文藝術水土保持志業。
作者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