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間,大陸精英出現向發達國家移民的趨勢,叫「潤」,但疫情結束後,由於歐美等國出現排華、收緊移民政策、通膨等因素,已經移民的大陸精英又出現返回大陸的「反潤」趨勢。
美國、加拿大、日本等華人網路社群近來出現大量有關回大陸發展的討論,一名移民到美國將近10年的大陸人在《三聯生活週刊》撰文提到,一對多年前赴美留學並結婚生子的大陸夫婦去年剛拿到永久居留證,雖然兩人在製藥廠的薪水相當於大陸執行董事或副總裁級別,知道回國薪水要砍半,但今年仍決定回大陸發展,
「要不要反潤回國發展?」是近年來大陸華人圈熱議的話題之一,無論是美國、加拿大、澳洲,還是歐洲、新加坡等地,總有一波又一波的大陸華人會討論這個問題。
作者根據身邊朋友圈的個案指出,疫情後出現「反潤」潮的原因:一類是當初家底不錯,為了孩子教育,家長帶著娃跑去歐美,這兩年歐美經濟形勢下滑、遭遇嚴重返貧,只能帶娃又潤回去;第二類是當初靠留學、找工作拿到身份,在美國生活挺長一段時間,有了一些積蓄,生活過得安逸,但國外「好山好水、好寂寞」、沒有朋友圈,而且華人職場發展空間有限,乾脆帶著錢回大陸創業。
說到華人職場有「發展天花板」並非虛言,美國Ascend Foundation資料顯示,亞裔占專業崗位員工的13.9%,但決策層僅占3.1%;2022年美國勞工統計局的資料顯示,亞裔整體薪酬較白人低8%-15%,在同等學歷下差距擴大至20%;雖說海外的職場環境相對寬鬆,但這種系統性的職場歧視始終存在且難以破除。
美國疫情前後通膨持續惡化,牛肉、雞肉、土豆、牛奶雖然便宜,但華人無法天天吃,偶爾想吃個中餐或者去中國超市買點食材自己做麻辣燙、冒菜、火鍋、炒菜,開銷翻倍。中美的中餐廳的價格幾乎是1比1,一碗拉麵大陸15元人民幣、美國15美金;麻婆豆腐,大陸10元、美國12美元。吃不起。
在大陸華人心中,大陸和美國的生活舒適度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作者說,有一次,她家點外賣,既不是送餐高峰期、也沒有天氣惡劣,但等了近一小時才送到,而且,還得給外送員小費;快遞更不用說,江浙滬包郵區當日送達的待遇不敢想,如果想次日送達,就得買prime服務;美國動輒就罷工,作者家之前訂的小傢俱,就遇到美國卡車司機集體罷工,送了兩周才拿到。
不過,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反潤族」最傷腦筋的,一般說,受過歐美教育的孩子回到大陸後,幾乎很難適應大陸以升學為導向的教育體制。這讓反潤族父母傷透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