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程富陽專欄】歷史的風雲,雖説總隨著時代的更迭而變色;然其亦若古道的顏色,雖必褪色,卻不曾消逝,總仍留存於可供後人風簷展讀的影像。但在今日的臺灣,您卻彷彿可嗅出執政者,對中國一脈傳承的文化與人物,施與無情的淡化,甚或欲以毀屍滅跡似的一股氛圍。
首先,民進黨藉清除中華民國政府,為紀念先總統蔣公於1887年10月31日出生而設立的「蔣公誕辰」節日,而玩弄以「榮民節」的換柳移花,暗渡陳倉伎倆,遂行其「倡獨滅統」的大戲。
於是乎,2007年5月19日,當時的總統陳水扁把中正紀念堂改為台灣民主紀念館,也把大中至正牌樓,改名為自由廣場;在2008年9月7日,再藉修法將總統蔣公誕辰紀念日刪除,更於蔡政府接替馬政府之際,在2016年12月6日,於立法院三讀通過一例一休法案,正式修正此紀念日不放假,讓這位曾使臺灣列登復興基地的政治強人,黯然退出歷史的舞台。
民進黨用單獨臚列「榮民節」,取代與「「蔣公誕辰」並列節日,此等偷梁換柱,釜底抽薪的政治計謀,卻讓10月31日聯合報登載《蔣公銅像都不保了,誰還記得榮民?》一文,給結實揭露了其欲蓋彌彰真偽歷史的面目。其表面似是企圖讓主張雖反共,卻更堅決於中國統一的蔣公,幽潛於暗室,永滯於冥界;但歸根結底,卻是一批日本皇民及其擁簇者,其欲攫取並延續臺灣光復後的日本殖民主權與權力。
事實上,在台灣的歷史上,的確有多次台海兩岸分治的情況,但最終的統一,卻是不變的歷史規律;無論是鄭成功直接攻打台灣,或是清朝康熙以武促統,都出現過統一後左右搖擺,首尾兩端的台獨份子,企圖向外來的新政權搖旗乞降;如滿清《馬關條約》後,一批人對日本皇族的卑恭屈膝;又如當前兩岸在政治分歧對峙中,又有一批人將乞求的眼光,硬是投向那個即將步下世界霸權神壇的美國。
當我們揆顧歷史,發現竟有如此相似的歷史軌跡;無論是鄭成功及其後嗣鄭經的經營台灣,或光復後國民政府蔣中正接管台灣,對這批首尾兩端,深具「台獨意識」的台灣人,幾乎都是採懷柔寬容的態度與方式對待。
當康熙攻台時,與之對抗的台灣水師劉國軒,及台灣當時的統治者鄭克爽及其岳父馮錫范,於澎湖一役而潰,鄭克塽在上奏康熙降表中那段:「⋯是以臣祖成功,篳路以闢東土,臣父經,靺韋而雜文身。寧敢負固重險,自擬夜郎⋯。」即明白自行揭露,以一島之隅,逕行脫離中華民族,而欲對抗整個強勢的統一華夏,是不堪一擊,徒增民害。
而當1945年,國民政府接替日本治理臺灣,雖因奉派蒞台就任的官員及軍人,於剛遭遇中日戰爭結束,抱持著勝利者的優越感,且對在日本長期且深入統治下,深受日本文化影響的臺灣社會,產生排斥與歧視的心態,而於1947年肇生了「二二八事件」;但經蔣公親派時任國防部長白崇禧將軍安撫島民,並槍斃了當年台灣省主席陳儀,終讓此政治紛爭未再擴大。
而爾後的蔣經國先生,更是不次拔擢台裔政治菁英,方有受其欽點的李登輝總統,於1995年,公開向二二八事件受難者道歉,並在全台陸續為受難者建立紀念碑與紀念園區,及將2月28日訂定為和平紀念日,並制定《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以彌平歷史遺憾諸多措施。
但這些作法,卻無法阻止民進黨以卑劣政治手段,對國民黨的一路追殺,以及對先總統誕辰追思紀念的全面封殺;自該黨執政以來,先有借促轉會對蔣公銅像濫加毀棄,妄自對歷史人物消音;後有施與文化教育的新型課綱方式,盡拋昔日蔣公堅持「一個中國」的理念,而覬覦台獨美夢能幻像成真的無知行徑。
歷史究竟是隨著時代當權者膚淺的操弄,而灰飛湮滅;或是緊隨歷史潮浪的波濤洶湧,而僅讓當權者權充短暫的時代弄潮兒?雖說仍猶待時間證明,但終究我們這一代,恐難規避要對兩岸分合歷史作出交代和答卷;至於我們應該如何書寫,那就得考驗兩岸政治人物的智慧了,又豈是我們這些人微與言輕者,所能逾越代為撰寫的。
作者為退役上校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