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鄭自隆專欄】台灣電視絕是靠光纖入戶傳輸內容,因此很多系統業者及內容業者都擔心有線電視的剪線潮,但真的有剪線潮?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託,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執行之《109年廣電市場調查結果報告》問,是否考慮停止訂閱有線電視服務?高達 89.1%表示不會考慮,僅有 4.9%考慮停訂,這個數據顯示,是有4.9%考慮停訂,但若加上新進訂戶(如台灣蓬勃的建築新建建案),一出一進,似乎沒有剪線潮這回事。
考慮停訂的原因,認為收費太貴的,僅佔全體樣本的比率1.6%,顯示有線電視目前的費用是普遍可以被接受的,此外有1.1%的人想停訂的原因是「透過網路收看」,如果前述1.6%嫌貴的人也是因為有免費的網路電視節目可以看所以想退訂,這些加起來2.7%的人或許可以看做是追求廉價至上或免費的消費者,對於本來就定位在「付費電視」的有線電視系統商與頻道商的而言,這樣的用戶也很難挽留。
回顧台灣傳播史,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新舊媒體的競合關係,舊媒體對新媒體是能擋就擋,而不應該主動加柴添火–
日治時期的台灣是日本統治區域(包含日本本國與扶持的中國「滿州國」)中,第一個推動廣播廣告的地區,領先日本本國;播送廣告的原因是要募得經費以提升節目在地自製率,不用仰賴日本以短波傳送節目,尤其夏季氣候不穩,短波常受干擾,訊號不清。
台灣放送協會決定「播送廣告」,第一個跳出來反對是東京報紙業者組成的日本新聞協會,該協會積極向主管殖民地事務的拓務大臣、台灣總督請願,要求停播廣告;為什麼遠在東京的報紙業者會反對台灣廣播業者播放廣告?因為他們認知到台灣廣播廣告若成功,東京廣播業者自會效尤,當然瓜分廣告大餅,直接衝擊報紙業者。
經過向台灣總督府,與主管殖民事務的拓殖大臣施壓,台灣廣播廣告果然只施行6個月就停辦了,東京報紙業者爭取到十餘年的喘息空間。
相較於90年前的日本新聞協會對新媒體的警覺與敏感,九○年代末期台灣報業對網路所形成的媒體襲奪效應就顯得遲鈍與對科技的盲目崇拜,網路一出現,台灣報紙就搶著將當天報紙內容上網,免費讓民眾閱讀,當民眾可以從網路免費看到當天報紙內容,誰還願意花錢購買紙本報紙,而且閱讀習慣是養成的,當習慣網路閱讀時,再難回到紙本,難怪台灣報紙的發行量一路下滑,才短短20餘年,報紙果然一一退場,只剩3大報苦撐。
現在新的媒體平台、尤其是國際巨擘YT、FB、LINE、愛奇藝來了,許多我國的有線電視系統業者與頻道業者或主動或被動合作,是不是在重踏報紙業者覆轍?還是能夠創造出新的市場、新的用戶? 尤其重要的是能不能嘔心的營收,還是別人吃肉我只能喝湯 ?
如何抓住有線電視的舊訂戶、又同時開發數位平台上的新用戶?這其中必須看見平台(通路)與頻道(內容)業者之間微妙的「唇齒關係」,頻道業者的核心能力在於內容製播,抓住使用者的眼球,平台通路則是利用頻道內容來聚眾吸引訂戶,甚至具備數位能力的平台業者更可以利用內容用戶的「足跡」來獲利,設想沒有任何內容的平台端,空空如也的YT、FB或者有線電視系統,會有人要付錢嗎? 廣告主會下單嗎?有線電視訂戶高達 89.1%表示不會考慮退訂,這就是靠內容帶來的利基。
剪線潮?這4.9%考慮停訂的民眾,扣除轉至網路免費收看的2.7%,真正對電視興趣缺缺的只有2%,談「剪線潮」是多慮了,不過通路業者往往非常強勢,不論是YT、FB或者有線電視,平台業者都應該要善待內容業者,唇齒關係若不能取得良性與平衡,當唇被齒咬爛時,齒還能獨存嗎。
註:文中引述之數據均摘自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託,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執行之《109年廣電市場調查結果報告》。
作者為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照片為電視金鐘獎曹瑞元導演頒獎畫面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