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鄭自隆》重新審視電視價值(3)電視會被淘汰嗎?

【愛傳媒鄭自隆專欄】媒體之間是競合關係,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8小時工作、8小時睡眠,能使用媒體的時間也只有8小時,因此使用某媒體的時間比較多,就會替代或襲奪了其他媒體。

每個時代都有新科技的誕生,新科技和「舊」產業會形成四種互動現象:

替代(supersede)、襲奪(erosion)、消失(diminish)、並存(coexist),決定這四種互動現象的除了社會因素外,主要來自新科技和舊產業的互動態勢;新科技和「舊」產業的四種互動現象,同樣存在新科技和「舊」媒體的競爭關係中。

替代:新科技強、就產業弱,新科技會取代舊產業,如家用音訊媒材,錄音帶取代黑膠唱片(黑膠成了雅痞的蒐藏而非單純音樂載具),CD光碟又取代錄音帶,MP3也可能取代CD;家用錄影帶也是,VHS規格取代Beta,VCD取代錄影帶,DVD又取代VCD;在平面媒體方面,早期尚有文人辦報,但現在的雜誌市場完全為商業化經營取代,再也沒有文人雜誌的空間。

襲奪:當新科技弱、就產業也弱時,民眾因為嘗鮮,新科技慢慢吃掉舊產業的版圖,如電視誕生改變了電影市場,看電影的人變少,亦使得電影播映產業由大變小,大的電影院分解為客廳式的小電影廳,到電影院看電影,社交功能取代了娛樂功能。

並存:新科技和舊產業均強時會「並存」,新科技無法有對舊產業產生替代或襲奪現象,舊產業持續成長,新科技亦能茁壯。如日治時期雜誌紛陳,但均沒有撼動《台灣日日新報》的地位,1931年台北放送局播音,台灣廣播產業誕生,但《台灣日日新報》仍是第一媒體;1962年台視創辦,廣播先是一陣恐慌,但後來顯示電視並沒有影響廣播,廣播廣告量並未減少。

消失:當新科技弱、舊媒體強時,新科技只能黯然「消失」,台灣第一家網路原生報《明日報》在2000年2月15日風光上線,一時間傳統報紙似乎面臨每小時更新新聞的網路報威脅,但一年後,2001年2月20日「燒光」1.9億資本額後,黯然「熄燈」。

不是新媒體穩贏的,電視也會襲奪其他媒體,《廣電市場調查》有個題項,有10.8%的中華電信MOD用戶考慮停訂,停訂的主要原因,以沒有想看的電視節目(47.6%)占比最高,其次為很少收看(23.3%),顯示媒體經營還是「內容為王」;而有趣的是,停訂中華電信MOD後考慮改用的其他服務,以有線電視(32.4%)為多數,這表示有3.5%的MOD用戶可能跳槽有線電視;不要忘了與電視相比,MOD可是新科技,這顯示媒體戰國時代果然輸贏在「內容」,而非「新舊」。

網路的使用的確襲奪了電視的時間,但網路的使用主要用於通訊與資訊搜尋,其功能並不能完全取代電視,電視收看是線性行為linear exposure,和網路跳躍式暴露click exposure完全不一樣,所以電視廣告式張網捕魚,網路廣告是釣魚,哪種效果大?

媒體傳播效果不在新舊,而是功能,網路無法完全替代電視,無論從台灣民眾的使用習慣或媒體的「守望、決策、教育、娛樂」四大功能省視,電視均有不能取代的地位。

 

註:文中引述之現行廣電數據均摘自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託,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執行之《109年廣電市場調查結果報告》。

 

作者為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照片為TVBS截圖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