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兒童與閱讀專欄專欄】近十年,筆者因為承接各中央部會專案,帶領團隊講師,嘗試以圖畫書或者兒童文學作品,透過閱讀帶領的方式,讓國小學童接觸中央關注議題,例如能源議題、台灣在地文學、性別議題、外配親子閱讀等等,見識了關於台灣南部學校方、家長、教師等關於閱讀的各種想法與回饋。
為什麼需要閱讀?或許我們可以從筆者接觸的委託案探知,閱讀是一種教育,將中央宣導的意識形態教育進入孩子生活的一種方式。這種政策是國小學校歡迎的,因為國小學校未必有相關師資,而筆者帶領的團隊需要經過雙重專業領域訓練:委託的領域專業、閱讀帶領的專業。因此,這種閱讀領域是一種合謀,它牽涉到了講師的意識形態與態度。以能源議題為例,中央為達蔡政府的非核家園而宣導太陽能源,然而講師對於這些能源政策是否認同?學校方則依中央政策執行;教師則因為我們帶來自然議題的閱讀策略與技巧而歡迎;家長們的態度則較為多元,無論是否贊成核能或者非核家園,普遍認為民間團體不具政治影響力,反而讓親子/孩子認識了太陽能源,有機會接觸科學世界。於是,在某一層面而言,閱讀反映了中央的教育意識傾向,反映了學校教師普遍需要跨域至閱讀課程的需求,以及家長們對孩子接觸科學知識的期待。
為什麼需要閱讀?近幾年的入校閱讀活動,以及舉辦教師和家長兒童文學研討會的經驗,筆者看到兒童學習的趨勢在改變,使得閱讀習慣的養成變得急迫。可以從二方面來看:一是學校教師從本科到跨閱讀領域教師不足,因此在台灣於二十世紀末開始參加國際閱讀評比之後,將國際閱讀比賽的成績與題目分析,形成一套套閱讀理解策略,將「課文」作為閱讀教材,開始了名為閱讀,實為以閱讀理解策略切割文學,成為支離破碎的理解。當然,學生的學習成績不錯,因為名為閱讀,實為升學閱讀。試想,當我們投入經典小說《梅崗城故事》的時候,我們會停下來畫標點符號?做段落摘要?或者畫心智圖?然而,或許我們也應該同理教師,課本作為閱讀評比訓練的戰場,全台教師能如此熱心投入,實屬難得。
第二個部分,台灣會考的長題幹趨勢,孩子需要閱讀理解能力。若以日本知名大學如御茶水女子大學附屬中學的會考考題,國文、歷史等以文章出題,生字、生詞放在文後註釋,孩子已經不需要死背生字詞解釋,而用理解文章的方式回應題目即可。台灣則近來連國中生段考選擇題,字數都相當的多,每一題看完及思考的時間太少,很接近我們參加多益考試的題型。似乎矯枉過正了些。然而,這些不一定來自課內的出題,短時間回應的長題幹,意味孩子需要經常的閱讀,熟悉閱讀,並且快速的形成看法或者正確的回應知識。這時候,最著急的應該是國小及高中教師。因為國小需要建立閱讀習慣,高中則因為還沒有熟練閱讀技巧的孩子太多,在會考時相當吃虧,養成閱讀習慣是否來得及?孩子課業忙碌下是否還有閱讀課外讀物的時間?於是,教師們參加各式閱讀研習,目的在於升學以及培養孩子升學能力。如果孩子因此養成閱讀習慣,那麼恭喜孩子。另一方面,即將面臨會考的高中生呢?可能要自求多福了?畢竟升學時間緊迫,教師是否真的願意放下正課時間,讓孩子廣泛且大量的閱讀與對話?其實是兩難的掙扎。
家長的想法則不完全被升學所挟持。家長參加閱讀研討會的想法,多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能進入閱讀的樂趣嗎?喔!您可能誤會了。家長通常是為了自己能和逐漸長大的家中少年或青少年對話,也就是親子關係而開始進入青少年閱讀文本,或者是解決在青少年成長期間,父母所無法解決的家庭問題,例如孩子在升學體制中得了憂鬱或者心理疾患。後者其實人數不少。在心理諮商個案研討中,大學及以下的孩子個案,逐年增加。
您覺得呢?閱讀原是一種個人的、知識渴求的,或者暫時忘卻現實世界而放鬆的一種媒體,現在成為另一種孩子們在升學與國際比賽中廝殺的戰場。
作者為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士、台南市智慧森林兒閱會理事長
照片為愛真團隊帶領兒文作家進入偏小的閱讀課,拍攝者: 黃愛真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