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朱國珍》18歲「小壯丁」成長記之四十四

    【愛傳媒朱國珍專欄】小壯丁從小就懂得「營養均衡」。或許是每餐我都會向他解釋餐桌上只出現二菜一湯不是我懶惰,而是內容物包含穀類、蛋白質、蔬菜和水果,這就是營養均衡的基本組合。
    蛋白質來源以魚肉豆蛋奶為大宗,我從中挑選鐵質含量豐富的牛肉作為料理首選。小壯丁斷奶後的副食品,就是從自製牛肉泥開始,將牛腩牛腱加點青蔥與薑煲到軟爛,再用調理機將肉塊打成肉泥,分裝兩百公克小袋置入冷凍庫,每次用餐解凍一包,營養方便。
    小壯丁在我肚裡時,我為了補充鐵質經常吃牛排,也許這隱形胎教也讓小壯丁對牛肉情有獨鍾!
    烹飪家常料理,我會做牛肉湯、滷牛腱。我的滷牛腱功夫一流,有次滷好整顆牛腱,剛剛放涼,還來不及切片,就被當時念幼稚園的小壯丁拿去整顆啃光。那畫面又純真又野蠻,至今讓我念念不忘。
    今年因為疫情無法經常外食,只好天天在家磨練廚房功,尤其是紅燒牛肉湯,已經燉過好幾次。日前,我終於締造出個人烹飪史上登峰造極的牛肉湯紀錄。
    這次從大火滾沸之後就不斷傳出銷魂香味。所謂銷魂,就是心神隨著香味蕩漾,意亂情迷。空氣中瀰漫的分子已經不是味道,而是幸福張力!這味道讓人迫不及待渴望品嘗;而且明明已經吃飽了,卻還是無法抑制慾望想再往腸肚裡灌溉美味。
    其實,這次使用的食材和前幾次都相同,只是在比例上做了調整。鍋內置入六條牛腱(牛腱先切段,在鐵鍋中稍微乾煎鎖住肉汁)、洋蔥兩顆,紅蘿蔔兩根,蔥段、薑片、大蒜粒。
    調味料方面,使用五種醬油,分別是純黑豆釀造、金標老抽、壺底白蔭油、蠔油與醬油膏,再加入紹興酒與米酒,少許冰糖、白胡椒粉、黑胡椒粒、荳蔻、花椒、八角。最後用壓力鍋煮沸發出聲響再轉小火續煮十五分鐘,極致美味的牛肉湯就出爐了。
    到底有多好吃呢?且讓我舉個實際的例子。我燉好這鍋牛肉湯,原本預計連續吃個三、五天。當天出門時交代小壯丁自己料理午、晚餐,可以炒青菜搭配牛肉湯,主食吃麵或飯,兩餐飽足無虞。
    結果,晚上我回到家,發現一個七公升的不鏽鋼鍋裡只剩下三分之一的牛肉湯。短短不到十個小時,他一個人竟然吃掉將近五公升的牛肉湯!
    難怪每周帶我去美式賣場採購的好友君瑜會說:「妳家小壯丁一人吃三人份,所以妳每次買的數量都跟我家五口人差不多。」
    究竟這回為什麼能夠做出「登峰造極的牛肉湯」?我認為關鍵在於「調和」。過去幾次燉出的牛肉湯也美味,但總是無法讓人驚豔,就在於味道上總有個卡關的地方,例如洋蔥太多削弱肉香,或單一醬油的貧乏,導致味覺缺乏層次感,無法抵達食材皆能「物盡其用」的高度。
    更重要的是「物盡其用」的哲學並不在「多」,而是在「巧」。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中式食譜都會出現「酌量」或「少許」的調味料比例,而不會明確說明幾公克。因為美味確實是無法量化的直接感受,它最終要成就的也是一種藝術完整度。
    我覺得,將每份食材都做到最完美的發揮,那就是最完美的料理演出。如果硬要按照標準作業程序來做菜,那麼,業界大廚都可以讓位給機器人來掌爐了。
    上回小壯丁一次吃完整鍋牛肉湯的紀錄,是我做出「好吃到寧願開會遲到」的紅酒燉牛腩。
    這個料理的起心動念並非我熱愛烹飪,而是,因為買到某家族酒莊的陌生品種紅葡萄酒,出於對「家族酒莊」的好奇心決定買來佐餐,沒想到口感過於甜膩,實在喝不習慣,於是拿來燉牛肉。
    也許因為使用將近整瓶甜紅酒加上料理米酒(不摻水),讓牛肉遇熱後的纖維能夠保持彈性,再加上蠔油、黑抽、醬油、冰糖、黑糖、蔥蒜少許,與紅蘿蔔、馬鈴薯的天然甘甜,煮沸十五分鐘後關火浸泡二小時,讓每項食材都入味!這次晚餐讓放學回到家的兒子,把整鍋牛肉與電鍋裡的白米飯全部吃光,開心的不得了。
    小朋友似乎都喜歡吃口感溫潤的日式咖哩,以前我也常做。但是我做這道料理比較費工夫,通常先用壓力鍋熬煮原汁牛肉濃湯,之後放進冰箱冷卻。隔天將湯面上凝結的油脂撈出。
    咖哩牛腩必不可少的馬鈴薯,去皮切塊後就用這些牛油加熱乾煎,鎖住馬鈴薯的固態,之後再和紅蘿蔔一同放入牛肉湯熬煮,才不會煮到融化。
    整鍋蔬菜牛肉湯煮沸後放入咖哩塊,直到咖哩塊完全溶解,用小火續滾七至八分鐘,關火,浸泡一小時。等到要吃的時候再開火加熱,健康美味的咖哩牛腩就可以上桌,保證孩子又會把電鍋裡的飯扒光。
    逛菜市場時看到好友採買透抽、海瓜子,我一時興起也跟著下手,準備給小壯丁來點新鮮好味道。
    話說小壯丁是氣喘兒,又是過敏體質,我聽信坊間養生術,在他六歲前,幾乎不吃帶殼的海鮮。再加上我只會煎魚、蒸魚和紅燒魚,其他海鮮料理對我而言,等於是孫悟空鬧龍宮等級的壯舉,因此我家餐桌很少出現魚以外的熟食海洋生物。
    第一次買進海瓜子與透抽,有點讓我不知所措,當天從中午一點就待在廚房裡,直到晚上七點。
    中午兩點半端出「鐵板透抽」與「滷牛腱」、「清炒龍鬚菜」。牛腱是之前就滷好的,我花了九十分鐘洗菜和研究透抽。
    「吃這個!」上菜後,我開心地說:「今天在濱江市場買的新鮮透抽。你小時候沒吃過,現在可以嘗試一下。」
    「我可以吃一點。」他說。
    老實說這個答案早在我意料之內,因為他從來沒見過家中餐桌出現這種十腳章魚。我可能想邀功,也可能是某種控制慾,我想讓小壯丁把透抽吃完。於是說:「我希望給你均衡飲食。」
    他看了餐桌:「有白飯、牛肉、青菜。已經是均衡飲食。透抽只是增加多樣化。」
    小壯丁說的也有道理。吃飽飯後,我又繼續在廚房忙碌,接著要做肉燥。鄰居媽媽建議加入豬皮一起熬煮,我第一次處理豬皮,其恐怖程度讓我感覺自己彷彿成為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演的人魔,尤其當我發現豬皮上有毛,只好拿起鑷子將豬毛一根根夾乾淨,這過程又花了我好多時間備受身心靈煎熬。
    此外,廚房裡等待我完成的還有一道從來沒做過的海瓜子;同時,今天在菜市場買到芥藍菜的花心,面對這種密集蕊狀蔬菜,我必須一粒粒洗乾淨才放心讓孩子吃進肚裡。
    然後就一路忙到五點半。
    小壯丁走出房間上廁所時,突然繞到廚房跟我說:「妳整個下午都待在廚房裡。」
    我抬頭看時鐘:「是欸!我在廚房待了四個多小時⋯⋯」
    雖然如此,晚餐還是直到七點才開動,桌上出現炒海瓜子、滷肉燥、紅燒豆腐、清炒芥藍花。老實說這些都不是功夫菜,我只是花了太多時間洗菜,以及上網搜尋炒海瓜子的作法。
    「妳可以不要這麼忙。」用餐時,小壯丁告訴我。
    「我想做出多樣化的食物給你吃。」我幽幽地說。
    「我已經感受到妳的誠意了。」小壯丁很清楚地表達立場:「我其實吃什麼都可以。」
    「對啊!」我看著滿桌佳餚,突然心生感慨:「透抽、海瓜子你都不吃。那我還是變回以前的媽媽好了,做我們平常習慣吃的東西。」
    「嗯!」小壯丁點頭:「妳在廚房的時間太久了。」
    我確實花了整個下午到晚上的時間待在廚房裡,只為貫徹豬皮溶解於肉燥的膠質提煉以及炒熟海瓜子。老實說,這些全部不是我的強項。
    在我忙得頭昏腦脹時,只有小壯丁把一切默默看在眼裡。一個十八歲的男孩不會用命令句告訴我:「妳應該去寫作」在他們這種酷酷的年紀,他用「妳在廚房的時間太久了」來表達他的不認同(或者心疼)!
    剎那間,那種登峰造極的味道又出現了!原來這就是「寶寶不說,但是寶寶都知道」的愛。
    真正「媽媽的味道」是他從小到大最熟悉、最習慣的日常品味,偶爾天馬行空的花式烹飪也許讓他印象深刻,最終,孩子喜歡的依舊是最單純的「營養均衡」。登峰造極的牛肉湯不是靠和牛或頂級肋眼就可以完成,而是所有細節裡恰恰好的調和。
    就像親子關係有時會出現的緊張或鬆弛,也需要不斷調適,最後達到均質化,就是最穩定的狀況。媽媽的味道其實是一種生活磐石,它讓我們母子在穩定的愛裡並肩向前行。

 


作者為大學講師、作家、廣播主持人,曾創下連兩年獲林榮三文學獎雙首獎記錄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