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楊鵬飛專欄】台灣初建鐵路,是清光緒13年(1887)6月9日開始興工,首先是台北至基隆通車,18年(1892)2月22日邵友濂繼續興建至新竹。初建之台灣鐵路共有16個火車票房。
所謂火車票房,顧名思義,就是今日之火車站售票房,也有路線,但沒有剪票口、收票口及其他設施。可以算是最簡單的火車站,此線雖然簡單,但在當時的交通來說已是最方便的了。
以下簡略說明16個火車票房:
第1站是基隆站,台鐵於1967年5月出版之沿線經濟調查報告248頁,稱本站原名「雞籠」,嗣後改名「基隆」是錯的。基隆的地名原是出於平埔凱塔卡蘭族名為名,雖然簡化為卡蘭,漢人音譯為雞籠,但自清光緒元年地名已改為基隆,站名是根據地名,因此清光緒7年10月20日台北基隆間鐵路通車時,站名當然就是基隆站了。
第2站是八堵,當時之八堵實際上是今日之七堵。
第3站是水返腳,清代最先通車的一段是台北至水轉腳,同時以郵票印字代替火車票時只有台北至水轉腳才有,以後改名為水返腳,日據台灣時大正9(1920)年改名為今日汐止站。還有要注意的,腳字是台灣鐵路傳統用字,在台鐵昔日站名中曾有山仔腳、山子腳、嵌仔腳、嵌子腳、大山腳、嶺腳寮、嶺腳、也有山腳、松子腳、腳踏、莉桐腳、下莉桐腳、樹腳、樹子腳、竹子腳、芎蕉腳、柳樹腳、茄冬腳(有兩處)、六腳、埤腳、樸仔腳、大樹腳,軌道站名中有更寮腳、松樹腳、凹子腳、山腳,都用腳字。(後來)不用腳字,無形中已成規則。但是台鐵老大哥在宜蘭線擴建處擴建時,卻建造了四腳亭車站在大門口,而月台上又變成四腳亭,台鐵真是亂搞。
第4個是南港,即今日的南港站。
第5個是錫口街,也就是老饒河街,是現代的松山站,也是松山市區的發源地。
第6個是台北,即今日的台北站。
第7個是大橋頭,是繞道淡水河邊的橋前。
第8個是海山口,在今新北市新莊區海山等里。
第9個是打類坑,是清代先設的站,光緒17年12月起台北、打類坑間先開始營業,明治32(1899)年7月20日再設為假乘降場(臨時招呼站),地名以後改名為塔寮坑,即今日桃園縣龜山鄉龍壽村。
第10個是龜崙嶺,清代原設,日據明治32年7月20日復在此設為臨時招呼站。此地今為桃園縣龜山鄉嶺頂村。
第11個是桃仔園街,即今日桃園站。
第12個是中壢,即今日中壢站。
第13個是頭重溪,清代設,位於今楊梅北方約二公里。
第14個是大湖口,即今日湖口站。
第15個是鳳山崎,清代設,即位於湖口鄉鳳山村。日據後大正14(1925)年4月11日改設為大曲信號場,位於現在新豐站北方約一公里處,昭和4(1929)年10月1日復於此設山崎驛。1969年3月15日站名改為新豐,取自新豐鄉名。
第16個是新竹,也就是今日之新竹站。
以上是清代原始之台灣鐵路站名,日據時代及台灣光復後鐵路改線,增加車站或站名更改,實在很多,可參閱拙著《台灣區鐵道古今站名詞典》,因前述改線等非屬本篇專題,故而免提,以求專題簡單明瞭。
作者為退休台鐵站長、貨運主任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