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古蒙仁》大溪關聖帝君聖誕慶典的省思

【愛傳媒古蒙仁專欄】一年一度「大溪文藝季」,內容包括介紹牌樓建築、遶境文化、古早味生活市集以及街屋生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即是關聖帝君聖誕慶典的遶境活動。本文旨在探討關公信仰與社頭參與的文化現象及其演變。

一、

 

    大溪木器傢俱業的興起,與寺廟有相當密切的關係,與民間信仰自然有血濃於水的深厚感情。吃水果拜樹頭,木藝匠師為了感恩與惜福,對宗教活動的投入與熱情,因此比常民更為直接與濃烈。

「協義社」的出現與它在社頭中所扮演的角色,最足以看出木藝匠師的宗教情懷與對信仰的執著,因此在探討大溪木器傢俱業的歷史與產業特色時,便無法迴避這個深入民間的信仰,而其源頭即是普濟堂的關公信仰。

關公最早只是民間私人供奉,以勸善宣講濟世的鸞堂運作,非屬宮、廟、寺之列,是最基層的宗教組織。可是經由收驚、靈療、或藉扶鸞,為人解答疑難雜症而深植民心,因而成為大溪居民的守護神。後經地方人士集資,在大漢溪畔建廟後才成為公眾信仰,名為普濟堂,年年舉辦關聖帝君聖誕慶典活動,以自發性的社頭組織力量,發展出遶境巡狩的感人故事,歷經百年的發展,終於成為大溪最珍貴的文化資產。

與普濟堂比鄰的,是另一座著名的廟宇「福仁宮」,巧聖先師魯班公亦安身其中。每年農曆6月13日是巧聖先師的誕辰,木藝子弟都會在這天列隊到普濟堂或福仁宮祝壽。開店的老匠師也會宴請返鄉的弟子,顯現出大家庭溫馨的一面。但真正的好戲還在後頭,那就是「迎六二四」。

 

 

二、

 

「迎六二四」,指的是農曆6月24日關聖帝君聖誕慶典及遶境活動,整個儀式從上午的儒教三獻禮,出街、入街遶境活動,到傍晚的夜巡,再到入夜的賀壽典禮。不管外在的時代社會如何變遷,他們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藉由社頭遶境的儀式,來感念關聖帝君的神恩。

故事的起源,在日據的大正年間。當時的州議員簡阿牛和他籌組的公司股東呂建邦等人,前往九份開採金礦,因無法順利找到礦脈,便到普濟堂祈求關聖帝君指點迷津,果然幫助他們找到礦位,因而挖到金礦致富。

為了感念關聖帝君的神威庇佑,便有股東建議為關聖帝君建神轎,並於大正六年(1917)組成同人社,參與關聖帝君的遶境活動,引起各行各業競相效尤,日後紛紛組成社頭加入遶境的行列。「迎六二四」的規模因此愈來愈盛大,名聞全台,與台北霞海城隍廟、法主宮、北港朝天宮、新竹城隍廟,並列為當時台灣五大遶境活動。

 

 

三、

 

「協義社」是大溪著名的匠師「烏番師」在大正八、九年間(1919-1920)所創立。他本名李烏番,是小甲仔土生土長的大溪人,出師後自立門戶,創立「東興傢俱製造工場」,是木器傢俱業一位代表性的人物,由他發起籌組社頭,立刻成為遶境活動的重頭戲。

「協義社」最著名的陣頭便是「墨斗陣」,墨斗是木藝師父不可或缺的工具,相傳是魯班所發明,一向是木器業的象徵,行業的識別度極高。由於墨斗體積龐大,負載又重,需要十來個壯丁才扛得起來。「烏番師」為了鍛鍊子弟的體力,平常就要求他們扛著墨斗演練隊形,藉此凝聚同業的向心力,聯絡彼此的感情。

每年到了「迎六二四」,就是「協義社」大顯身手的日子。只要「墨斗陣」一出現,立刻吸引路人駐足圍觀,在遶境活動中顯得相當獨特而搶眼,久之已成為木藝業的傳統特色與精神表徵,深受民眾與觀光客喜愛。「烏番師」藉由籌組「協義社」,將個人的領袖氣質與組織能力發揮到極致,可說是「墨斗陣」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四、

 

日據初期,對台灣的五大遶境活動相當支持,日本政府還設立了獎勵辦法及評比制度,對於表現優良者授予賞金旗彩牌,陣頭愈龐大獎勵愈多。各社頭在輸人不輸陣的壓力下,無不絞盡腦汁,使出渾身解數,希望能得到日本政府的獎勵,因此陣容不斷擴大,水準不斷提升,締造了普濟堂遶境祭典空前的盛況。

可惜「皇民化」運動一來,台灣民間的宗教活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干預。大溪地區除了普濟堂的關聖帝君祭典仍在農曆6月24日舉行,其他的都被要求改善,或統一祭典日期,甚或明令禁止。從官方的態度,便可看出普濟堂的重要性超過一般寺廟,從而奠定它在大溪宗教界的地位。

普濟堂雖然安然渡過皇民化運動,可是仍被要求改善祭典中某些內容,只能保留聖誕祭典的儀式,草根動員能量最豐沛的遶境活動被要求禁止,直到台灣光復後才逐漸恢復。在這段真空期間,許多子弟社團解散,戲曲的傳承出現斷層,各劇團演出的都是相同的戲碼,過去那種拼戲、較勁的精彩好戲已不復見。

 

 

五、

 

在歲月的更迭和時代的變遷下,許多大溪的社頭已傳承到第三代,普濟堂始終是一條串連各社頭的線。它先藉由社頭的組織,建立了社會支撐的體系,來鞏固廟方的向心力。社頭組織則藉由參與廟會的遶境活動,來擴大社會的網路,進而打破地域限制。在彼此互助、互動的過程中,可看出廟方與社頭之間的依存及緊密的互動關係。

在這個脈絡底下,「協義社」允為其中的典範,它透過廟會活動來團結同行業群,一方面增進同仁的感情交流,另一方面又可娛樂參與的群眾,流傳百年至今仍屹立不搖,影響力無所不在,號稱大溪最大的社頭,一點也不為過。究其原因,乃木器傢俱業有個非常優良的傳統,那就是師徒制度。

在長達三年四個月的養成教育中,師徒關係親如父子,並奉魯班為精神導師,在此一精神的號召下,將木藝之鄉塑造成一虔敬和樂的大家庭。更在「協義社」的動員、規劃下,積極參與普濟堂的遶境活動,與其他社頭共同營造出熱鬧、有趣,且又深富文化內涵的陣頭文化,堪稱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關聖帝君祭典活動。

 

 

六、

 

近年來台灣官方開始重視無形的文化資產,也注意到傳統祭典對基層的社會組織、文化體系和價值觀的影響,對傳統信仰活動是一大肯定。2011年桃園縣政府根據文資法,將「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及遶境儀式」登錄為桃園縣民俗及有關文物,2013年更公告為桃園市珍貴的文化資產。

時代不斷地在改變,慶典儀式不斷加入大眾的通俗文化,也是在反應多元社會的價值觀、審美觀和宗教情懷。大溪普濟堂的遶境活動,在因應現代化社會的需求時,各社頭也該回首省思早期兼具公益互助、文化教育、及聯絡情誼的社區功能。「協義社」是一面鏡子,「墨斗陣」是一個典範,全體木藝職人的參與與奉獻,才是這個無形文化資產核心價值的所在。

 

作者為作家

 

●《觀察》雜誌授權刊登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