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李力群》烽火俠侶 記李友邦與嚴秀峰

【愛傳媒李力群專欄】2013年5月10日,家父李友邦將軍暨家母嚴秀峰浮雕銅像在新北市蘆洲李宅古蹟——李友邦將軍紀念館揭幕。新北市政府感念家父母在抗日時對國家的貢獻,特地將蘆洲李宅前的中正路243巷命名為友邦巷,成為新北市第一條以人名命名的巷子。

新北市長朱立倫為家父母浮雕銅像揭幕儀式致詞時說,李友邦年輕時進入黃埔軍校第二期,抗戰期間在浙江金華組織「台灣義勇隊」、「台灣少年團」,成立四所台灣醫院為軍民醫療服務,與嚴女士集結台灣人民共同抗日,為民族尊嚴奮戰,令人感佩。朱立倫還表示,李友邦夫婦故事代表兩個意義,一是在民族面對外侮時,能夠喚起團結;一是對自由民主的意義,李將軍對國家的貢獻,歷史地位早已確立,但他因當時政治氣氛而受到白色恐怖遭到冤判,後獲平反,這讓大家深深記住自由民主的可貴。

浮雕銅像以「烽火俠侶」為名,由知名藝術家蒲浩明雕塑。紀念碑全文如下:

李友邦將軍 (西元1906-1952台灣) ,蘆洲李氏家族清水公派下第四代第四房子嗣。黃埔軍校二期,抗日名將。西元1939年2月,於大陸金華成立台灣義勇隊、台灣少年團。爾後三年中,陸續成立四所台灣醫院為軍民醫療服務。與妻子嚴秀峯 (西元1921出生於大陸杭州),集結台灣人民抗日力量,共為民族尊嚴奮戰。

台灣光復後歷任三青團副團長,夫妻共同努力建設台灣。先生不幸於白色恐怖期間遭陷犧牲,夫人於經歷15年冤獄後,仍以大愛守護文化資產,於西元1994年連署四千多位專家學者擬議文資法,推促立法通過,為台灣私有古蹟請命。

李氏家族於西元1984年達成共識,主動申請提報蘆洲李宅為古蹟保存,是為台灣第一範例。李氏家族,崇高風範,值得世人敬仰。

台灣首位抗戰將軍

家父李友邦(1906-1952),1906年4月10日出生於台北縣蘆洲鄉,祖籍福建省廈門市同安縣集美鎮兌山村。

家父秉性樸質憨厚,擇善固執,是典型的農家子弟。自幼就不滿日帝統治台灣,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在日據就讀台北師範學校時,激於義憤經常策動同學抗日活動並加入蔣渭水領導的文化協會,1924年4月,夥同林木順、林萬振等八位同學突擊台北新起警察派出所(今台北市長沙警察派出所),因事態嚴重轟動台灣,被師範學校開除學籍,並要逮捕他。家父獲悉連夜越牆逃離台灣,與林木順、謝雪紅等人前往大陸祖國,家父因受孫中山先生革命精神的感召,於同年4月逕赴廣州,攻讀黃埔軍校第二期。

中山先生認同家父的革命理念並給予鼎力支持,家父遂於1924年在廣州成立「台灣獨立革命黨」。黨章第一條明文規定:「本黨宗旨為團結台灣民族,驅除日本帝國主義在台灣的一切勢力;在國家關係上脫離其統治,再歸返祖國,以共同建立三民主義的新中國」。這是家父秉著革命理念之一。1939年2月,家父發表題為「台灣要獨立,也要返歸中國」一文,對該黨的宗旨作了更加明確的闡述。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家父始終把台灣革命和祖國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陳誠曾說「家父先生是台灣民族獨立革命運動的領袖,台灣獨立革命黨於1924年在廣州成立的,那時我們的總理還在,這個革命黨就是家父先生感受總理革命精神而成立的。過去在李先生一手培育中,曾發動過無數次的革命運動,自七七抗戰以後,他更組織了台灣義勇總隊,實際參加祖國的抗戰,功績卓著。」

家父的另一個革命理念就是「歸返祖國」,家父對台灣革命前途與中國抗戰的關係衡量國際情勢後指出:「欲救台灣,必先救祖國,欲致力於台灣革命的成功,必先求取中國抗戰的勝利。」秉此原則,家父提出「保衛祖國,收復台灣」兩大口號,號召全國各地區的台灣同胞,共同為反抗日帝的救國運動而奮鬥,並呼籲不願作亡國奴的台灣同胞,不分男女老幼,有志一同到浙江金華來。

1938年秋,家父在浙江金華縣酒坊巷18號,初步成立「台灣義勇隊」與「台灣少年團」。隔年2月22日正式成立時,「台灣義勇隊為42人、台灣少年團6人」,初以閩北崇安縣(今武夷山市)台民墾殖所的台胞為基本骨幹。1940年初台灣義勇隊已增加至100餘人,少年團增至50餘人。家父擔任台灣義勇隊隊長兼任少年團團長,同年3月2日及9日經《東南日報》披載後,台義隊與台少團的聲譽響遍浙江與福建一帶,成為台灣同胞第一個有組織參加中國抗日戰爭的團體。

政治犧牲下的孤臣   

台灣光復後,家父在台北籌組「三民主義青年團台灣區團」,希望擔任政府與民間溝通的橋樑,參與台灣地方建設。家父隔年返台擔任團部主任,許多士紳及知識份子響應家父號召,紛紛加入青年團,全省各地共有10個分團,會員多達三萬人。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家父因拒絕台灣行政長官陳儀之邀出面廣播以安撫人心,在南京遭到拘禁三個月,後雖全身而退,但其同志多人罹難或遭到拘禁,三青團也遭到解散。1952年,家父逃不過五○年代白色恐怖的魔掌,遭誣陷「參加匪幫掩護匪諜、意圖顛覆政府」,於46歲壯年被槍決。

家父一生愛國愛鄉,卻被莫須有的罪名含冤而死,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歷史的悲劇,更是中國近代史的悲劇。

家母嚴秀峰也以「知匪不報」為由,冤獄15年。家父母因參加抗日戰爭而認識,並因有共同理念而結婚,共同為抗日戰爭與台灣民族革命運動奮鬥。家母巾幗不讓鬚眉,在出獄後為李友邦堅持歷史定位,為台灣守護蘆洲李宅古蹟。

蘆洲李宅古蹟具歷史價值

蘆洲李宅古蹟初建於120餘年前(1857)。光緒21年(1895)馬關條約簽訂,台灣割讓,改隸日本,為撫慰孤臣孽子的忐忑悲情及解決族人居住需求,李氏家族決定擴建祖厝於現址,並延聘大陸名風水師廖鳳山來台主持工程,以建築形式表現家族與中華文化的淵源。

1895年至1903年八年間,「蘆洲李宅」動用13村村民、佃農從李宅闢建一條渠圳,經南港仔、洲子尾直通外港淡水河,方便郊行船運建材,也帶動蘆洲地方繁榮,這一幕鄉民互助施作的景象,是早一輩蘆洲鄉民的集體記憶。

先父李友邦出生於古厝。1985年,七大房全體子嗣同意捨棄鉅額經濟開發價值,成為台灣首例主動將祖厝捐列為古蹟的私有民宅,為台灣私有古蹟樹立典範,也寫下蘆洲李宅傳奇新的一頁。

 

作者為李友邦二公子,世界翻譯社社長

 

照片為蘆洲李宅古蹟官網截圖

 

●《觀察》雜誌授權刊登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