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集應廟拜文神武神?學者:可多考證史實

【愛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遍布全台的「雙忠廟」到底祭拜的文神是誰?武神又是誰?武安宮應該拜張巡還是許遠?歷史小說作家、台藝大教授賴祥蔚指出,台灣民俗有不少地方已跟史實有出入,應該多考證。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賴祥蔚在中國時報專欄撰文〈台灣人當知台灣廟〉指出,雙忠廟主祀的神明,是唐朝安史之亂時堅守睢陽、寧死不降的太守許遠及縣令張巡。依照正史,許遠是武官,官階較高;張巡則是文官。不過台灣南部的雙忠廟普遍把張巡當成武官,例如台南武安宮就是主祀張巡。

賴祥蔚在專欄指出,台灣民間常把雙忠稱為「尪公」,但說法卻未必合理,早有廟方人士認為「尪」字本意是「骨骼彎曲的疾病」,或是「瘦弱」,不應該用於稱呼雙忠,推測可能是「安公」才對,因為唐朝曾封張巡為「文安尊王」。

對此,賴祥蔚指出,唐朝其實沒有將雙忠封王,雙忠在歷朝歷代各有其封號,唐肅宗追封張巡為「忠烈侯」,封許遠為「忠義侯」,當時已合稱「雙忠」,各朝封號頗有不同,但都沒有「安」字,元代封張巡「忠靖威明顯祐安民真君」、封許遠「忠順威顯靈著護國真君」,清朝對雙忠封號才常見「安」字,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封張巡為「顯佑安瀾神」,封許遠為「威顯靈佑王」;咸豐七年、西元1857年,封張巡為「顯佑安瀾寧漕助順效寧助順之神」、封許遠為「威顯靈佑揚仁振武王」。

賴祥蔚進一步指出,對台灣道教多有研究的日本學者窪德忠(大正二年、1913年出生),在他所撰寫的《道教諸神》一書,尊張巡為「武安尊王」、許遠為「文安尊王」。窪德忠的尊稱找不到歷史根據,而且文武已經對調,不知是他把台灣考察寫進書中,還是他影響了台灣習俗。

目前全台的雙忠廟有數十間,廟名大同小異,雙北有北投集應廟、景美集應廟、木柵集應廟、萬隆集應廟、淡水坪頂集應廟、淡水義山集應廟、汐止忠順廟、深坑集順廟、石碇集順廟、以及平溪三聖宮。

專欄還指出,景美的集應廟早在清朝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已遷建該處,至今超過150年,列名國家三級古蹟。景美的集應廟神像早先供奉在北投石頭厝(後改名集應廟),因為梘尾(現在景美)苦於原住民衝突,從北投迎來神像祈求保佑,後來因故未還。北投廟主在日治時期向警方申訴,經協議每五年回駐北投一年。北投集應廟正門對聯寫著:「集福降祥靈分景美」、「應辰迪吉廟建稻香」,點出了北投與景美集應廟的這段傳奇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