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羅文嘉專欄】當時應邀參與這項計畫,沒有想到要花的時間這麼多,抱著既然要做,就把它做滿做好的心情,把所有事情擱在一旁,開始拋家棄子、上山近海,一個一個社區跑。
每天結束、夜晚躺在床上,腦海裡盤旋的還是白天所見所感,雖然路途遙遠、體力頗累,但還是收穫很多。
台灣社區營造與農村再生推動已十幾年,近年又談地方創生,都是因應鄉村面臨外部工業化、都市化,內部人口外移老化的發展策略。
政府投入不少資源,應運而生的社區組織也不少,但到底有哪些成果?哪些問題?哪些執行不錯、可以繼續累積深化?又有哪些需要考慮改弦更張?
這次走訪的都是各縣市選出來的金牌社區,每個社區的地理、歷史、產業、人員條件不同,發展出來的面貌也明顯不同,適用於A社區的策略複製到B社區,結果也許大不相同。
但是永遠相同的是,在篳路藍縷、從無到有的階段,對的人始終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而且這個人或這一組人,如何能落地生根、並且以公優先是重要。
在政治圈工作二十年,之後在自己家鄉待了十年,這次認真的再走過二十幾個台灣社區,有山中的部落、有海邊的漁村、有平原的農村、有山坡的聚落,關於土地與人,永遠有學不完的課程。
作者為民進黨前秘書長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