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朱亞君》救難時動搖的人性 《成為真正的人》

    【愛傳媒朱亞君專欄】之前因為知道甘耀明要寫「三叉山事件」,就去查了網路。史料還真的不多,大抵不脫維基百科上所述,這史上少見的「空難+山難」,令人屏氣心驚:1945年9月10日,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投降後,一架載滿美軍俘虜的軍機,從菲律賓起飛,,在三叉山東北方撞毀,機上26人全部罹難。
    當時正值中華民國政府與日本交接時期,但日本警方依然決定出動搜救隊。搜救隊員包括警官2名、憲兵3名,以及布農壯丁3名等共8人,經過近3天攀爬才抵達失事現場,發現機身全毀,屍塊散落,經回報後,美軍與日本政府決定就地安葬死者。
    但是當地高山險峻,救難隊沒有攜帶足夠的工具與木料,因此又組織了壯丁70名,加上警官2名、警守2名、憲兵隊15名,共計89名,組成第二批搜索隊,9月27日出發,為首的是身手矯健的布農族人。
    未料一進深山,暴風雨大作,夜裡氣溫極低,隔日就有救難隊員凍死在禦寒躲雨的坑洞中。
    但這只是颱風襲擊的前夕,9月30日清晨,雨勢加劇,雖然前隊已經抵達飛機失事現場,但惡劣的天候,負責指揮的警部當機立斷要大家放下手中木料,讓中隊撤退下山,而前隊則盡忠職守的在山上完成安葬任務,但接下來迎接這些義膽的卻是:迷路、失溫、大霧、糧食耗盡,狂風暴雨肆虐的讓隊形潰散,領隊只得下令各自求生、加速逃命。
    但這一別成訣。
    在那樣冷冽的山裡,前隊26人在途中體力耗盡,同行者表示,「背靠石壁,雙腿盤坐,口咬毛巾一角,凜然氣絕身亡。」全隊生還者,僅憲兵曹長後山定一人。
    好了,故事說完了。那麼小說家要做什麼?這就是小說之所以偉大,永遠比可以發生的、可以想像的,更遼闊。
    一段驚心動魄的高山救援,只不過是這部小說的一半,是小說的基底,是水彩疊畫法的第一層,然後重重疊疊,小說家加上人物魂魄,以虛構的力量看到歷史之外的歷史,拉出立體感、時間感,布農少年哈魯牧特(Halmut)的蛻變,他的棒球夢,他再也不能夠的愛情,他在救難時動搖的人性,以及他如何成為人、成為真正的人。

 


作者為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