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社造沒有框架 大學生也可用自身所學投入其中

 【愛傳媒文化大學實習記者陳湘陵報導】1994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首度提出「社區總體營造」一詞後,社區營造逐漸受到政府及民間社會重視,並在台灣遍地開花。以幾乎號稱台北市最窮困社區的中正區忠勤里「南機場」為例,獨居長者、中低收入戶比例高,里長方荷生為此成立社區發展協會,為長者提供送餐服務,並設立食物銀行與社區圖書館,透過社區營造翻轉南機場。

 臺灣最美農村故事館創辦人兼執行長張義勝認為,社造的民間力量大於政府,且社造已成趨勢。他提到,切入社區營造的概念分為三部分,最早是文化建設委員會進行的社區營造,由社區運動工作者進行。其次則是為家鄉或社會的議題而做社區營造。第三則是為使環境更加美觀,由建築師或景觀設計師進駐社區進行規劃。

 而許主冠認為,社區營造分為「公民運動」及「政府計畫」。若沒有依靠政府補助每年兩億元資金,公民運動就必須從在地平臺開始搭建,諸如公民草根倡議或年輕人的在地行動。接下來的社區營造必須更加開放,並擴大公民參與空間。使其往上形塑「文化治理」,讓公民之間以文化做為討論議題促進對話,且向下形成「民主深化」。

 

現今面臨的挑戰

 而提及目前臺灣社區營造所面臨的挑戰,張義勝表示,一直以來政府政策不連續及承辦人頻繁變動,導致計畫推動效果受限,再加上臺灣並沒有通過社區營造相關條例,造成預算編製不穩定,因此經常因預算不足導致項目被中斷。                        

 另外,實質參與推動社區營造的人數不足,也是現正面臨的重要課題,「你不斷去擴大社造的影響力,但卻沒有更多像我們這個這個階層的人要來參與,這是很辛苦的。」張義勝語氣透露無奈。而他也表示,招攬青年參與社造確實是目前在積極進行中的。

 許主冠也期許,下一階段的社區營造應由民間團體媒合有申請政府補助的團體及無資源的團體,建立兩者之間的平臺,讓無資1源的團隊得到申請補助的辦法,並讓有資源的團體向另一方學習開源節流的方式。促進不同社群之間的對話,就是現階段改變臺灣社會最重要的事。

 青年的加入,確實是目前社區營造所需要的,至於大學生該如何用自身力量投入社區營造,張義勝透露,學生可以經由文化部、水保局及教育部等管道提出的計畫加入。而且他表示,社造沒有框架,只要有熱忱並利用自身所學及創造力,就能使社區變得更好、更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