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黃文博專欄】餐廳用餐、百貨購物、銀行辦事、安裝電器、搭乘公車、電信商續約,人在體驗這些日常事務時,重視服務體驗往往勝過重視事務本質。
過去,麵館跑堂捧碗上麵,扣住碗沿的大拇指尖端泡在麵湯中,很常見,客人會自嘲這代表跑堂沒把顧客當外人。現在,連一根麵條不小心垂掛在麵碗外,客人都會嫌棄地大皺眉頭。
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台灣早已處在社會需求上一階的尊重需求層次,大多數人由於無力抵達更高階的自我實現層次,對尊重的感受更敏感,導致了社會上認定服務的標準日趨嚴苛。
沒有人天生註定要服務別人。只有一種角色稱得上是天生的服務者:母親!
除了母親與幼年子女的關係,所有提供服務與接受服務的人之間,並不存在理所當然這件事。
事實上,服務的質量,本不該計算入顧客付出的價格中。換言之,服務並非可計價的商品。我們對商品的評價來自使用經驗,尚足以量化評鑑。
然而,我們對服務的評價,幾乎出自心理主觀或精神直覺,其浮動變因涉及捉摸不定的人性,超級複雜,難以量化評鑑。
在以計量貨幣為交易基礎的商業機制中,把服務跟商品等量齊觀,將訴諸純粹感受的服務,當做消費成本的一環,根本紊亂掉「成本vs受益」的消費系統,造成出售商品者的額外困擾,必須為捉摸不定的服務質量耗費龐大資源,甚至因為拉抬服務付出過多資源,而削減商品質量以控制成本。
同時也混淆掉消費者的滿足曲線,顧客對服務的滿足感,高度干擾對商品的滿意度,造成嚴重的評鑑偏誤,誤導企業投入商品改良與服務提昇的資源配比。
高檔大飯店的洗手間,站在門內遞手巾給客人擦手的清潔人員,他出售的是時間成本、體能成本,加上專業訓練養成成本,全都可計價。
至於他的服務好壞,不允許自行評價,需來自客人的主觀感受,卻毫無標準可言,有人喜歡他的微笑,但有人硬是認定他的微笑虛假職業。
這位清潔人員,出售的商品就是他的時間、體能、攤提的專業養成成本,結果客人對他的評鑑泰半來自對他態度的主觀感受,真的有失公平。
以專業技術做為商品的工作者,體會尤甚。一份優質提案,往往不敵對手加上附加服務(如隨傳隨到、使命必達、無限次數修改作品的泛服務承諾)的劣質提案。
其實,現在所有行業都被定位為服務業,餐飲服務、金融服務、運輸服務、修繕服務,太誇張服務在交易過程的重要性,的確過頭了。
但企業無限上綱服務,如飲鴆止渴,逼迫競爭者競相提出超限服務,期望用己方的高服務滿足感,抵銷敵方的高商品滿意度。或是當敵我雙方的商品面勢均力敵時,藉由消費者的服務滿足感一舉超車。
超限服務需投入的成本,雖難以科學計量,卻會令事業經營者有感或有痛,成本明顯反映在:客服處理效率、客訴情狀誇大、前線人員流動率、員工考評失準、統御離線失真等面向,大幅增加企業治理風險。
諷刺的是,在低利氣氛下,為拉高服務滿足感所耗損的成本,經常要靠壓抑商品產製成本,補回來。消費者在享受超限服務時,蒙受商品質量低下的損失,可謂得不償失。
兩週前,麥當勞一如往常排長龍,點餐阿姨找錢時,我因好心想讓後面的人盡快點餐,沒在櫃檯確認找回的錢,轉身離開後隨即發現可能少找一百元,我無法完全確定是短找或我自己遺落,所以十分客氣地請阿姨幫忙注意收銀機內現金是否有多一百元,聽到此事的正職店員也允諾會點算現金。
三、四十分鐘後,阿姨上樓要我到櫃檯找值班經理,我到一樓跟她說明來意,她很忙,面無表情地說:「你是少找一百塊的那個」,轉身走到那台收銀機中拿出一百元交給我,然後續忙。
這一百元並非我購買商品的交易支出,而是點餐員找錢時的疏忽。為彌補我在關注此事與等待結果上的損耗,值班經理如果在交付時說句「不好意思」,算合理服務。如果免費給一支霜淇淋,算沒必要的超限服務。當然,面無表情地交付,算服務缺憾。
幾天前,到7-11繳費,我前面只有一位點咖啡的客人,店員動作很俐落,不到一分鐘就輪到我,她微笑地說:「抱歉,讓您久等」,我連忙搖手回答:「沒有啊!」。她的燦笑,算合理服務。但她的歉意,無論是出自真心或訓練使然,算沒必要的超限服務。
企業應該在設計超限服務上放多少資源?消費者應該在交易時額外獲取多少比例的服務?
這是大哉問。
從人性的角度思考,適度的服務,對性格自我(ego)程度深淺不一的人,會引發三種反應:我接受、我肯定、我感激。
由於提出的服務符合受服務者的期待,並且吻合受服務者的人生經驗,因此不會引起受服務者的性格自我膨脹,接受服務時的反應都在人性範圍內。
至於超限服務,同樣會引發三種反應:我厲害、我應得、我惶恐。
形塑人性的三個力量:命定的基因+內化的成長環境+外造的社會互動。此三者共構出人類具有可捏塑性的人格,其中社會互動的影響最為多元。身處尊重需求層次的現代台灣人,面對超限服務所產生的三種反應,皆已溢出正常人性範圍,激發出極端情緒,如自大與自慚,其實多多少少成為負面人格的外造因子。
用通俗的說法,超限服務寵壞了消費者。無獨有偶,超限服務也帶壞了企業。
百貨與商場美食街,因塑造氣氛感覺所產生的成本,店東要求店家分攤。美食街在乎服務至上,所增加的成本仍由店家承擔。
店家將本求利,在食材來源、份量、烹調上節縮,消費者的口舌滿意度遠不及視覺滿足感。
東家用超限服務寵壞消費者,店家用降維商品搞壞印象。惡性循環,三輸局面。我選用「O風」衛生紙一段時間,對商品質量很滿意。
數週前,在超市看到24包大袋裝,一次購買可用很久,就買回家。啟用時,立刻感覺跟之前買的12包裝顯有不同,明明一模一樣的包裝,真的一模一樣,但仔細檢查比芝麻還小的包裝文字,赫然發現之前買的,單張衛生紙尺寸是20公分x19.5公分,新買的尺寸縮水成20公分x18公分。
這1.5公分的差異,導致使用時的手感與安全感,差很多。該品牌不動聲色地在商品質量上降維,糟蹋了消費者的品牌信任,用再多超限服務也難彌補。
服務超限,但商品降維,屢見不鮮,似乎成為社會常態。小者如謹守服務SOP的全球連鎖咖啡店,核心商品的咖啡口感,卻讓人無法恭維。大者如民代汲汲營營於選民服務,卻徇私舞弊,做壞自己這件商品。
超限服務無理智蔓延的時代,企業要冷靜一下,回歸經營本質,提供好商品,就是最好的服務。
那麼,什麼樣的服務叫適度呢?台灣既然處於馬斯洛需求理論的尊重需求階段,當然可以從理解「尊重」的意義開始,一面修正企業浮誇的超限服務,另一面矯正消費者認為服務理所當然的錯誤觀念。
尊重,講究彼此互相,有來有往,你敬我一分,我禮你一寸。服務者俯身鞠躬,表示尊重你消費者的身份。
你欠身微笑回應,代表尊重他的專業表現,於你何損?如此有來有往的尊重,有人味,有溫度。當彼此都感覺到對方傳遞的溫度,服務就適度。
反之,一旦你自認獲得服務的原因是因為自己厲害、自己應得,提供服務者即使對你執禮甚恭,那是他的專業訓練使然,不過做個樣子給你看,有風度而無溫度。
不只科技,人類一切行為始終來自於人性。越演越烈的超限服務戰,已經違反了基本人性,讓日常應對陷入失溫狀態,長此以往,台灣遲早跟日本一個樣,變成有禮無體的假面社會。
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我要做的是以我微薄之力,替真理與正義服務。」,一個因為錯誤解讀服務意義,因而濫用,肇至服務貶值的社會,對服務的認識僅止於表象禮貌,絕對無法瞭解愛因斯坦口中的服務指的是什麼?
高層級的服務,帶有犧牲奉獻的精神,只問付出,不求回報,唯有德與有能者可行。中層級的服務,就是我上述有來有往、有溫度的人性化社交行為,人人可為之。
至於台灣社會流行的超限服務,虛假表淺,層級低,非但破壞商業交易內涵,且會戕害人的真性情,實不可取。
服務,給人感受是甜的,卻也跟糖一樣,過量,甜到發苦。當企業普遍沒有節制地設計超限服務,消費者沒有警覺地享用超限服務,社會有機體嗜甜成性,糖化血色素數值與血糖值雙雙飆高,罹患服務型糖尿病,後患無窮。
作者為資深品牌專家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
●摘錄自品牌原來如此,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