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左化鵬專欄】看到這份年代久遠已經泛黃且已殘破的榜單,不禁感慨萬千。當年設若沒有這場科考,榜單中換上另一批新科進士,今天的中國和臺灣,不知會變成什麼樣的面貌。
在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館展覽室,看到這份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殿試榜單。一直以來,這份榜單,被後人稱為影響中國近代史至鉅的「黃金榜單」。金榜題名的有二百三十一位,人才濟濟。
但大多升沈不過一秋風,就成為歷史洪流中,一時激揚起的小泡沬,攸起攸滅,來去了無痕。
但其中有一位二甲第三十六名的李鴻章,卻掀起了萬丈波濤。清末風雨飄搖,他獨木撐起將傾的大廈,讓滿清又苟延殘喘數十年。
他與同年的沈葆楨,和臺灣有不解之緣。先不提李鴻章,談談大家耳熟能詳的同年沈葆楨、郭嵩燾、和馬新貽。
清末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沈葆楨,曾到台灣籌辦防務,將台南開山廟更名為「延平郡王祠」,留下膾炙人口的名聯「闢千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移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他的後裔第五代沈祖湜,曾任職台灣中央銀行,書法十分了得,第六代是大家熟知的沈呂巡,曾任駐美代表,是台灣著名的外交家。
郭嵩燾,是中國第一位駐外大使。馬新貽是清末四大奇案「刺馬案」的主角,時任兩江總督的他,在任上被刺身亡,人們一度懷疑,他的死因不單純,有人推測可能是曾國藩下的毒手。
少年不知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世人皆稱李鴻章為李中堂。他是晚清的重臣,如果不是他和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的鼎力扶持,剿滅了太平軍和捻亂,滿清可能提早就覆亡。
如果不是他不屑一顧,將孫中山力陳救國的萬言書,扔進字紙簍,當時賞這名廣東來的南蠻鴃舌書呆子,一個花翎頂戴或芝麻小官,國父孫中山或許也不會憤而革命,推翻滿清,驅逐韃虜,創建中華民國。
李鴻章被當時日本的首相伊藤博文,譽為最可敬的對手,西洋史學家稱他和俾斯麥、格蘭特是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可是他晚年卻因簽署「馬關條約」,在中國,被人人唾駡為賣國賊、漢奸。台灣人對他也是咬牙切齒,恨之入骨。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李鴻章如果生長在盛世,必是太平宰相,可惜他生不逢時,遭逢亂世,一生為清朝而生,為清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早年竭力推展洋務事業,為中國社會近代化奠下厚實基礎。晚年清朝勢衰,列強入侵,朝中無人,他拖著垂老之軀,不斷地和列強周旋,簽下一個個不平等條約。
甲午戰敗,亞洲第一北洋水師,折戟沈沙。他代表大清帝國,率長子李經方,前往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談判戰敗賠償問題,在春帆樓歷時近一個月唇槍舌戰後,不得已簽訂了「馬關條約」。
這是羔羊和豺狼的談判,一方委曲求全,低聲下氣請求不要割讓臺灣。一方盛氣凌人,冷冷笑說,大日本水師已蓄勢待發,你不簽也得簽。
李鴻章:台灣不能割給你們。伊滕博文:這樣的話,我們就派兵進佔台灣。
李鴻章警告日本:台灣可不好打,法國上次攻打,都沒有得手,風高浪大,民風彪悍。
伊滕博文不為所動,志在必得。
那年,李鴻章風塵僕僕抵達日本,三月的扶桑,朝來寒雨晚來風,一天,在返回「接引寺」驛舘途中,櫻花樹下,被日本浪人小山豐太郎槍擊,子彈貫穿左頰,險些喪命,他頭部綁著繃帶,繼續忍辱負重談判。
他將血染過的馬掛保留起來,說,「此血可以報國矣」。在簽署馬關條約的那一剎那,他發誓永遠不踏上倭奴國土。
當李鴻章黯然回國,慈禧太后卻正大張旗鼓,準備慶祝花甲大壽,對這位直隷總督北洋大臣的日本行,渾不在意。
可是名怨卻沸騰了,大家都罵他割讓臺灣是賣國賊,他替慈禧太后背負了百多年的黑鍋。台灣人對他更是不諒解,說他屈辱台灣人「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
可是遍查清朝官方奏摺檔案、私人文稿、以及中日雙方甲午戰爭談判文獻,都沒有記載,此説究係何來?我推測可能是有心人故意捏造這段話,來仇化台灣人和大陸人的感情吧。
我倒是想起後藤新平的一句話,後藤新平是日本佔台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延攬到台灣當總督府民政局長,兒玉不常在台灣,後藤成了地下總督。
兒玉源太郎身高150公分,像隻渾圓的小皮球,後滕新平是倭寇的小巨人,身高163公分,腦滿腸肥,兩人狼狽為奸。
在兒玉源太郎上任之前,台灣抗日事件不斷。他的前任乃木希典恨不得乾脆把台灣賣給其他國家。
後藤新平在臺八年半,屠殺一萬二千多名抗日份子,他說過一句極刺耳的話,「殖民不是慈善事業,台灣人的民族性,愛錢、怕死、愛面子」。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