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數學名師魏何: 難度簡化不等於壓力減輕

台灣教育長年以來一直脫離不了文憑、升學的框架。自一九八七年戒嚴解除後社會風氣隨著民主開放,民間教改團體也陸續成立,替長久的教育問題提出建言。台灣教改內容包括反體罰、教師法、擴增高中大學、技職教育精緻化、國中自願就學方案、開放教科書市場、推行建構數學、成立綜合高中與完全高中、大學聯考(指考)不倒扣、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高中職社區化、多元入學方案、十二年國教、幼教經費補助、提倡終身學習等等。部分改革已經替台灣教育注入一股新流,提升學習品質與樂趣,但也有部分改革由於考量尚未周全,仍處於全盤商討的階段。無論政府、民間團體、教育單位與補教機構,都會參考歐美日各國的施行成果來提出建議。

十幾年來,許多孩子從懵懵懂懂轉瞬成為小大人,他們是許多人眼中先進的一代。他們無需面對體罰、髮禁;也因為高中職與大專院校的增設,而少了落榜的壓力。在物質生活上,他們擁有的不少,但他們面對校園以外的社群,卻缺乏抗壓性、尊重與了解紀律的重要性。


投入數學教育二十多年的魏何老師,從數學教學過程裡觀察了各個世代的學生、課程教學等在「質」上的變化。落實適性學習時,接受挫敗的考驗能否同步茁壯?魏老師表示,這十多年來,教育改革的變化太快,但因應的體制卻不成熟:心智教育也沒有跟著落實。目前教材與教學上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教材連貫性不明確」、「難度簡化,壓力增加」、「忽略孩子的吸收力」。教材的不連貫導致學生無法銜接升學後的新課程;難度簡化導致觀念的一知半解,更難以舉一反三;受簡化教育影響,就變向輕視了學生的反應與吸收力,讓他們以為自己「做不到」。

「競爭力」並不會因為教育改革而減弱,如何讓學生健康、充滿自信地面對競爭社會,才是當前施教所缺乏的內涵。若從基礎教育開始就藉由「簡化」,刻意讓學生避免挑戰,未來如何適應力更艱澀的考題、與更難解的職涯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