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來源 Fernando de Sousa
東方教育迷思循環 最終投靠補習班?
從小到大你補過多少的習呢?除了一般課業,鋼琴、畫畫、舞蹈等才藝學習,是否也曾讓你思考究竟為什麼?網路一段老外看台灣補習文化的影片,直問「你們已經在學校待一整天了,下課還要再去另一個學校?!」
亞洲同類特色 補習文化
升學主義與補習文化在亞洲國家的教育體系裡已成不可抹滅的部分,以台灣鄰近國家為例,南韓的孩子每月補習費占家庭總支出的12%,日本則為10%。在南韓73%的中學生都在補習,即使上了大學也一樣,而日本小學4年級就準備國中升學考,大規模補習班的升學專案亦以國小4年級為對象。
當歐美國家媒體放大鏡似的批判亞洲的補教文化時,我們卻依舊在為學歷上的校名而砸下更多的補習費。被稱為補習文化龍頭的南韓,學生一進入高中,就要為3年後的大學聯考做準備,每天補習到晚上10點才回家是家常便飯,這還是政府執行「宵禁」後的改善狀況,原本還有到半夜的常態。另外,在南韓有「四升五落」的說法,意指每天睡4個小時的學生,才能考上大學,若睡5個小時就要落榜,可見對升學的重視。
人生試卷 沒有統一問答
當我們投入大量的教育費用,但回收的學習成果呢?前南韓教育部長李柱昊就指出人力資源並未因教育支出而有相對提升的問題,其最大犧牲卻是原有無限可能的孩子人生。而就台灣的補習投資,其可能包含未來「加分」的才藝技能,加重了無謂的學習,滿足了家長心中的不願輸的心態,衍伸出所謂虎父狠砸兒子的玩具,只為未考上建中的新聞事件。就歐洲國家看待台灣的教育方式,僅是教導大家如何應付試卷上的題目,而非探索自我能力發展,這也是延伸出補習文化的原因,同樣的試卷,同樣的答案,同樣的目標,卻忘了每個人的不同。
教育是為了分數、應付考試嗎?顯然不是,但就整個教育變相,其實是整個社會形成的循環,畢竟學生不會沒理由的有名校迷思,為進理想中的學校,為將來就職的好學歷,考高分成了唯一的出路。而西方國家學生眼中的台灣學生,就像是為了成績而唸書,而又為補充學校的教學,轉而補習的課程,但究竟有甚麼不足,在進入所謂的名校後,還需要為課業補習,從中看見家長對教育缺乏信心,導致補習文化的無限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