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校園霸凌,有些孩子可能獨自哭泣,有的是家長介入,但怎樣做才是面對霸凌最好的方式?在英國一個電視選秀節目,兩名少年將自己親身經歷,飽受霸凌的心路歷程寫成了RAP,儘管歌曲中句句透露著無助和害怕,但還是勉勵自己和所有人要勇於懷抱希望。
也許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將悲傷、憤怒畫為歌曲的能力,但身為家長應教導孩子用怎樣的心態看待正發生他身上的事。當平時開朗的孩子突然變得沉默不語、常常發呆、靜靜哭泣、易怒、難專心,甚至拒絕上學,除了課業上的困難,也有可能是人際上的難題。
所謂霸凌可能從小玩笑、言語嘲弄延伸到肢體的碰撞、生理的傷害,往往孩子僅受到言語的霸凌,都可能導致心理的發展,進而影響到一生。根據美國《心理學年刊》探討童年同儕關係與社交能力的研究,若孩子在童年中缺乏正向的社交互動,之後容易陷入退縮、孤單、憂鬱與焦慮的狀態。此外,早期不被同儕接納,也會是日後輟學、心理、行為問題的有效指標。英國研究也指出,童年的霸凌都可能導致自殺等這些毀滅性的影響,這些影響甚至會持續到40年後的中年時代。
就孩童遇到霸凌問題,常會出現不願與家人透露的情形,這可能是平常家庭相處所形成的關係,或當家長激烈的介入,卻延伸「告狀」帶來更為嚴重的孤立。所以當父母發現孩子有異常,或類似被霸凌狀況,應先處理孩子本身情緒,告訴孩子碰到這個問題,不是你不好,先鞏固孩子的自尊,再幫助孩子尋找原因。
單就霸凌者與被霸凌者的關係,元品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兼所長黃雅羚指出,霸凌者會出現霸凌行為可能孩子本身從過去的經驗裡學習以使用暴力來解決事情,或孩子以霸凌行為展現自己的權威、進一步激發「被認同感」。對於曾是被霸凌所轉換的霸凌者,其激烈的行為就猶如保護機制,家長和師長或許不能就當下評斷一方為弱者,某一方需要矯正,應屏除雙方立場的對立,深入了解雙方心靈的問題,才可避免下個霸凌著再度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