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40年代的社會,男女並沒有自由戀愛的權利,結婚全憑媒妁之言,特別是女生的結婚對象幾乎全都由家長作主。
當時外祖父因長期擔任礦工而患有重病,自己覺得將不久於人世,決定在走之前將身為大女兒的母親許配給父親。
多年後我問母親為什麼決定嫁給父親,母親笑說那個年代的女生,就只能聽從家長的命令,自己沒有任何選擇。又問母親當時是否有喜歡的男生,她笑說就算有也沒有用,那個年代是不容許女生表達有喜歡的男生。再問母親有沒有後悔嫁給父親,她還是笑說那個年代嫁給誰都是命,女生都是油麻菜籽,嫁給誰都只能認命。
外婆還在世時,我曾問當時反對最力的外婆沒有沒後悔將母親嫁給父親,她說:「我『王仔』(父親的台語稱呼)尚蓋好,色子(母親的台語稱呼)命尚好,嫁的尚好!」
父親雖然非常勤儉,但對愛絕不吝嗇。歷經近兩年的辛苦追求母親,終於靠真誠感動外祖父,讓他力排眾議,將母親許配給父親。為了表達對娶母親的誠意,父親將僅有的積蓄8000元,再外借4000元,湊成了12000元的聘金,遵循台灣的禮俗,到女方家的家祠迎娶我母親。
當時的12000元,對窮苦人家是非常大的一筆錢,如果父親沒有提早退伍,當年少尉的月餉約400元,但父親一天辛苦地拉三輪車12個小時,一個月可以存到1000元的儲金,12000元的聘金算是父親當年娶母親最高的誠意,也是愛母親的極致表現了。
當時父親為了迎娶母親,找了幾位結拜兄弟,包了一輛車,由父母的媒人戴太太帶領,從台北市去到位於汐止的阿祖家,阿祖家是一個台灣典型的三合院式農家,三合院的正房進去就是家祠,供奉著歷代祖先,迎娶禮儀的房間,一旁是一堆由麻袋裝滿的剛收成穀米。
檢視當時拍攝的幾張只有兩寸大小的黑白照片,即使照片非常模糊,還是可以看得出母親顯得羞澀與緊張。我拿著照片問母親當時在想什麼?母親靦腆地笑說不記得在想什麼。猜想當年母親面對無法自己掌控的婚姻與未來命運,應該是頭腦一片空白吧!
外祖父不願因高額的聘金被說成是在賣女兒,也回禮近8000元的嫁妝,包含一套在大溪採購的紅木桌椅、書櫃及衣櫃。這套傢俱從結婚後就一直伴隨著父親,在歷年的幾次搬家中,多數被我因嫌老舊而丟棄掉,只剩照片中的這個書桌,非常沈重與堅固,都已經60歲了,還是「堅若磐石」。
幾年前,我們要搬到現在的居所,原本我說服母親,已經將書桌丟棄在外,是父親趁我不注意,又堅定地請母親找人搬回來。父親在95歲失智前,幾乎每天都會在書桌上練書法,至今書桌還留有黑色的墨跡。猜想對父親而言,這個舊傢俱是他生命歷程最重要的軌跡,捨不得丟棄,代表的是他人生的另一種忘不了的感情依託吧。
父母結婚時,父親已經40歲,母親24歳,當時父親還特別花錢到照相館,拍了他們唯一的新人照,這是他們人生最美麗與最帥氣的時候。因為我父母在結婚前都沒有彩色照片,結婚照亦然,所以我特地將小張的黑白照片以粉彩臨摹成四開的粉彩畫,裱褙成框,顯然父親覺得很喜歡,這彩色的結婚照也成為父親書房掛在書桌上方的「藝術品」。
(待續)
作者為東海大學EMBA教授
照片為六十年前作者母親在等待迎娶,以及嫁妝之一的木桌,還有結婚照。
●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登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