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人類大歷史》的哈拉瑞在書中提到智人(就是我們現在這種人)能贏尼安德塔人的原因,很可能是文字和語言的優勢。不是說尼安德塔人沒有文字或語言,而是強調用語言和文字所塑造出的力量,能夠召集數萬或數十萬人朝一個共同的理念目標前進。這並非易事,文字語言要有一定複雜運作程度才能做到。
在書中提到:如何集結智人大軍,為什麼目的,在何時何地對敵人展開攻勢。哈拉瑞懷疑尼安德塔人可能就輸在這方面,以數十至數千人的對決而言,智人毫無勝算。尼安德塔人又高又魁梧,狩獵技巧、武器裝備也不比智人差,但是說到集結數萬人的大軍,可能就不及智人了。幾代下來,尼安德塔人一部份可能同化進入智人一支,其餘全數滅絕。
而這語言文字的力量後來凝聚出知識、書籍的傳遞,更逐漸深化成文化。人類經過這最近3000年的激烈爭鬥,文化劇烈交流,文字語言逐漸變成幾個大群落,形成的民族和國家,不再是強調血統的純正,而是文化認同。歐洲人開玩笑時,常嘲笑美國人沒文化,可是另一方面也佩服美國是民主自由的國家,在某些制度上是超越歐洲的。這是一種新興的文化,也突顯出有好的東西,人類可是學的很快。
隨手舉個例子,寫《我在MIT燃燒物理魂》的荷蘭裔教授盧文,他就是受不了荷蘭學術圈的僵化制度,認為會影響他追尋物理科學真理的阻礙,所以他毅然離開荷蘭,到美國落地生根。
回頭看看臺灣,一些人為了實踐自己的政治理想,或是極度討厭國民黨這個外來政權,所以開始強調,大多數臺灣人是平埔族後裔,血統不一樣,應該自己獨立建國。這裡,我不要談論統獨議題,也不想挑動這火藥箱的引信。臺灣現在這裡生存的人,承繼了一大部分的中國文化,也加入許多好的西方民主制度文化。但是,一旦開始有系統的談血統,進而強調臺灣有特殊的文化,在進而變成要挑戰中國,要把1949年以後來臺的中國人(外省人)趕回去,這種狹隘觀點,將自己推入某種死巷,症候輕者隨口嚷嚷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症狀重者認為必除這些外來族群而後快,最好將他們遣送回中國。
先不說這種血統純正說希特勒玩過,結果害的德國差點覆滅;就說現在發生在東歐、緬甸、非洲等地發生的種族戰爭,或是種族屠殺,哪一件事不是讓人們倒足了胃口,想不透這群人在做什麼?以緬甸的翁山蘇姬為例,真相就是:她放不下既得的權力,同時為掩飾自己施政無能,而為了弭平群體內異見的最有效處理手法,就是找外來族群這個替罪羔羊。殺一些處理一些,以轉化內部鬥爭阻力。
以人類歷史來看,這麼血腥運作的政治團體終會過去,絕不能長久。再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我們不要以人類歷史來看,拿點沒生命的東西檢視,就說電腦的軟硬體發展好了,這50年的演化幫我們驗證一個寶貴教訓,現存的軟硬體沒有一個血統純正的。你的好的,他的好的,都要變成我的。講的繞口令似的關鍵就是,不停的同化,不停的進化,能符合改變的就能生存。
人類的發展也是如此,我們現在說中文,用中文字,讀一些中國歷史,更深層的內化是,我們臺灣或多或少認同中國文化中的仁恕忠義,不然我們不需要拜關公,也不需要拜媽祖了。但是一些政治人物過猶不及,唯恐一些人過於親近中國(這是必然,因為文字語言相似度超過90%),開始以政治力塑造臺灣族群。如果能加上科學證據就太妙了,所以就有了林媽利等學者之流,訴說臺灣族群與中國族群有多大多大的不同。這點非常可笑。在生物學上,同種生物的定義就是交配後產生的下一代,能再交配,然後能再生下一代。
簡單說,獅子老虎配,生出獅虎,但是獅虎再與獅、虎或另外一隻獅虎交配,不保證能生出健康的下一代,總之,有人這樣玩獅子老虎,沒有幾代這些獅虎或是虎獅,全部會滅絕。而人類呢?白人黑人配,紅人黃人配,都能生出健康的下一代,然後我們自己人類仍是要說,我跟他不同種的,他是異族,最好滾出我的家園。如果真有造物主上帝,一定為我們不值。也就是說,以往人類認為的種族、民族,隨著演化,藩籬會愈來愈不明顯,以政治力區隔的國家則仍會存在。綁住國家的底蘊,絕大部分都是文化。想想,想想,除了掃帚、在家當兵這種與中國對應的方法外,還有沒有能透過文化,透過交流,透過去蕪存菁的方式,慢慢和這個強鄰相處,而不是只有戰爭一途。
註:林媽利的研究用來探討族群的遺傳疾病都要很小心,但是為救人起見,放大差異,或是從寬認定分類尚可說的過去。拿來當成政治工具,或是說成什麼「有唐山公,無唐山媽」就已經太過;若還強自解釋臺灣人80%有平埔族基因血統,那是居心叵測。而強調臺灣人與南島種族更為親近,這也是動機不純。不純在哪?菲律賓人的文字語言已經跟我們不像有200年以上了,再說,世界一家,都是智人,哪來與誰像,與誰不像!
作者為博士、本專欄「蹇解篇」作家。蹇、解為易經卦象。蹇義為前有阻礙、阻難。既有阻難不通之處,當然需要「解」決。取易經兩卦象,以暗示目前國家社會所遭逢的困境,以示應如何解決之道。鼎、震二字也取自易經。國家大事,需要大家關心,合眾人之力,曰鼎。我們時在需要有震聾發聵的發聲,來提醒大家,特別是監督現在的執政團隊。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