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李復甸》黃桂柿子餅 兒時「老友」

    小時庭院中有一大棵柿子樹,金秋結果,掉落滿地,色綠堅硬,生澀甚。頑童淘氣用之塗畫圍牆,數日轉為深褐色經久不退。
    略長方知脫澀之法,雖果實不大,但甜密可口。未久因家父調職,遷離宿舍。最近還特意繞道,去看看這棵柿樹,算是我孩童時期的老友。
    澀柿需經過人為脫澀或是曬乾製成柿餅,方可食用。宋 歐陽修《歸田錄》:「今唐、鄧間多大柿,其初生澀,堅實如石。凡百十柿以一榠樝置其中,則紅熟爛如泥而可食。
    土人謂之烘柿者,非用火,乃用此爾。」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柹》:「烘柹,非謂火烘也。即青緑之柹,收置器中,自然紅熟如烘成,澀味盡去,其甘如蜜。」
    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稱柿子有七絕:「一壽,二多陰,三無鳥巢,四無蟲,五霜葉可玩,六嘉實,七落葉肥大,可以臨書」。
    我甚喜吃柿。每到秋天旅遊各地總要找不同柿子來嘗。一年我在深秋來到西安,路旁垂枝滿是晶瑩紅火的柿子。
    街邊人民幣二元可買三斤柿子,好吃極了。一串串稱火晶柿。當地人說野地裡滿山都是,爛了一地就是運不到街市來賣。想起《西遊記》五十五難有稀柿衕穢阻。一條稀柿衕,山名七絕,當就是這個來源。
    處暑過後,天氣漸涼,秋風一起,就該是到西安吃柿子的時節了。臨潼的柿子大約只有乒乓球大小,紅艷如火,瑩潔如晶,呼為「火晶」,是做回民小吃柿子餅的主要材料。
    柿子餅的製作非常講究,只需輕按柿子將皮揭去,純用柿汁揉成麵糰,最後包入黃桂、桃仁、果脯、八寶豆沙、花生、芝麻、瓜子、杏仁、葡萄乾、黃砂糖粒等餡料,做成餅狀放入牛油中炸酥。
    油炸之後,糖粒還在,嚼之香、甜、軟、嫩、酥、脆,兼而有之,真是天下至味。數年前又到西安,可能時節不對,或是商業化過度,已經無法再享美味,只有空留追憶了。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教授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