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臉書提醒我去年此時發過一篇文:〈舌尖回到沒有港式月餅的年代:仁記山東月餅〉,問我要不要轉發?我看了很不爽(要文雅地說:「心中很是惆悵!」),因為店主人老太太說,去年最後一年了。
我忿忿然:「既然吃不到,就別轉傳惆悵了。」
近中午,林阿炮博士發文:基隆路的仁記已開賣,欲購買提漿月餅的朋友可前往。店家頻頻說不好意思,原本的店面軍方要收回了,故移至基隆路三段125號。目前是工坊兼販賣部,空間較狹小,前去的朋友們勿嚇到。
所以,登登登,我去買了一些,而且重貼舊文。晚餐後,循例孝敬爸爸最愛的棗泥月餅,他很喜歡啊!
舌尖回到沒有港式月餅的年代:仁記山東月餅
兒時港式月餅還沒有「統一」兩岸,台式的綠豆椪、蛋黃酥也沒有那麼流行,提漿的北方月餅的滋味,根深蒂固長在舌間心上。
「仁記」是一間神奇的店家,每年中秋前後才開店,掛起紅布條的時間約一個多月,裡面平式(山東提漿口味)、蘇式與廣式月餅,一應俱全。
老闆娘年邁,顧客也都是「老客人」,價格親民。問起這間店和永和「仁記」的關係,原來是叔姪。老闆娘說:「我先生退伍後,向在永和的姪子學手藝,所以都是一家人。」
平式五仁月餅現在不加「金腿」,更顯得不油不膩,只是材料略遜於往日的飽實與瓜子果仁顆粒清楚,餅皮結實,有蛋香,真是美味。
提漿的漿皮是用冷卻後清糖漿調製麵團製成,由於熬制糖漿需用蛋白、蛋清提取雜質,因而名為「提漿」。提漿月因外皮較酥而細膩,不能像廣式月餅一樣包入大量內餡而不崩壞,所以內餡比廣式少了許多,甚至皮與餡比例一樣多,易掉渣,口感紮實較像餅乾。
鳳梨當然是冬瓜醬製作的,不酸不甜膩,一口咬下,心中有個聲音:「這才是鳳梨月餅!」
至於此處的蘇式「翻毛月餅」,其實一整個平津口味。據說這種誕生於清朝年間的月餅,剛出爐後放於桌上,然後輕輕拍打桌面,那外層白色酥皮即如雪白鵝毛一樣輕輕飛起。
放在嘴裡咬一口,那口感不黏不硬,鮮香鬆軟、甜而不膩。但「仁記」的翻毛月餅,其餡是北方風味,強烈推薦「八寶」,內餡有杏仁、脆梅、桔餅、核桃、瓜子仁等,砂糖在齒間碎裂,有暴力的快感。
今年購買時,老闆娘已經不太會四則運算,電算機交給我打,她負責找錢。更印證了買到這家月餅,卻屬珍貴的魔法時刻。
帶了幾個回家,當飯後甜點給90多歲的父親嚐,父親很喜歡,說是舊日的滋味。
作者為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