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賞析行為的改變,一直在加快腳步,這回因為疫情,更是鋪天蓋地,有著一夜驚醒產業中人的震撼。
過去,美術館、畫廊,可以自視清高,單項輸出,現在非得用力思考:展覽內容,是否突然靜態展覽模式。
也就是說,是否加入演出、互動、沈浸式,讓參觀者身歷其境,而非只是掛香腸式,把作品掛上牆,因為觀眾已經不再是安靜的旁觀者而已。
帶著這樣的驚覺心情,於7月31日下午,結伴到台北科技大學,體驗黃心健《穿越身體Through the body》沈浸式劇場&VR《失身記》試映,果然感同身受,不虛此行。
黃心健是台灣知名的新媒體藝術家,長年致力跨域整合的STEAM教育與出版,擅長結合VR(Virtual reality)、互動、表演藝術、裝置藝術、動力機械、程式運算等的大型新媒體跨域製作。
他獲獎無數,3年前,捧回了第74屆威尼斯影展最佳VR體驗獎;去年《失身記》作品,除了獲高雄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VR競賽「評審團特別獎」外界,今年該作品再度獲得國際知名的奧地利電子藝術中心(Prix Ars Electronica)「榮譽獎(Honorary Mention)」,堪稱成果豐碩。
有關《失身記》的作品內容,是以台灣本土歷史為文字,講述戒嚴時期軍政府的高壓統治、外來殖民文化與本土記憶的交融,透過VR裝置的引導,《失身記》使觀者置身一位政治犯死後出竅的逃逸靈魂,在農曆七月鬼門開之時,擺脫了痛苦的肉身與牢獄的束縛,尋覓一條回家的路。黃心健透過VR及沈浸式劇場呈現,讓人彷彿置身在故事中,同悲共苦,揪心感動。
黃心健近年也大力投注心力在國內藝術家的回顧展覽上,讓老作品詮釋方法,出現新視角。
我們一起體驗了《郭雪湖VR:望鄉三態》與劉國松VR:宇宙何許》。當頭戴VR頭罩後,手按遙控器,整個人騰雲駕霧了起來,彷彿回到1930年代,坐著傳統手拉車,跟著已經作古的藝術家郭雪湖,在《南街殷賑》的情境中,遊逛迪化街市集,品嘗爆米香、手捻茶花蕊,令人動容。
還是與88歲高齡的藝術家劉國松,重返1970年代,搭乘阿波羅號太空船,登上外太空,回味《奔月》心情,探索浩瀚天際,新鮮有趣,美不勝收。
這種入境與入戲的感動,久久不能自己,在科技發達日新月異之下,也讓我更加肯定藝術賞析行為的徹底改變。
雖然藝術還是藝術,然而沈浸式的參與及互動,必然加速藝術產業的重新洗牌。畫廊、美術館,都面臨了嚴峻的營運考驗,而藝術媒體呢,想到這裡,不禁讓人不寒而慄。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