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和中央因「囤房稅」而槓上,倒是可以參考南韓的實例:課了囤房稅,房價繼續高漲。
報導中提到了短期內無關供需的關鍵:「南韓利率降至史上低點、流動性過剩,都是導致房價飆漲的原因。觀察南韓央行(BOK)5月底的貨幣政策決議可得知。」
而台北市「有效降26%囤房」的論述,事實上有種種因素未考量:
一、根據內政部資料(https://reurl.cc/j7zykD)擁有戶數的人口比:擁有4戶以上者:4.52%、擁有三戶:4.17%、擁有兩戶:15.65%、擁有一戶:75.67%。
--> 全台灣「有機會囤房者」只有24.19%
二、用途:擁有兩戶以上者,除了購房投資外,不乏我們生活中常會遇見的「爸媽或阿公的房屋給家人住」的類型。
三、錢太多:去年台商(資金)回流+超低利息 +市場貨量的流過資金,都有助於刺激房市交易,這也是台北市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房價逐步走高、交易量日增的原因之一。
綜合以上,這也是台北市為何只能說出「台北市2018年的空屋率已較2014年緩降0.03%,2019年第4季住宅價格指數比較2014年第4季指數也下降0.68%」的說法。
別忘了,政府打房打了這麽多年呢。
回過頭來附件連結的新聞,包含最低薪資與囤房稅,南韓總稱職的扮演台灣最好的參考範本。
越打越高不說,最後也只能訴諸於這類情感面的呼籲:「輿論認為,既然政府有意解決高房價問題,那些坐擁多棟房產的高官,就應出售名下第2戶以上的住宅,藉此表達『響應政策』的決心。」
雖然理解華人根深蒂固「有土私有財」的觀念,也理解許多年輕人看著房價的絕望感,但一直以來我對「居住正義」的概念總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因為:
1. 如果居住正義是指「不論買或租,人人住的起」?那台灣無疑已經是非常正義的地方。
2. 如果居住正義是指「人人買得起」?那台灣有許多偏鄉的房子其實蠻便宜,買得起,只是不方便,確實不現實。
3. 如果,居住正義是指「人人買得起台北市的房子」?那這種居住正義就挺有社會主義烏托邦的色彩,既違背市場經濟規律,也似乎只能讓台北市凋零才有機會了。(賓利也可以讓我正義一下嗎?)
是住得到?住得好?還是買得起?是重要的國家抉擇,我不予置評。
去年9月我曾寫過關於囤房稅的文,主要概念是:「你想提高囤房稅來降低房價的具體願景是什麼?」這是關鍵,有興趣也可閱讀,供參考。
結語:「當人人都買得起台北市精華區的房子時,台北市還有精華區嗎?」
作者本名戴于千,獨立創意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總經理,是個生意人,也是個讀書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