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托邦」(Utopia):
一、起源於16世紀初的「托馬斯·摩爾」(Thomas More)的文學作品,《烏托邦》。
二、《烏托邦》透過一位航海家的視角,描繪一個「人人平等、樣樣公有、需有什麼就有人很公平的發給你、統一制服、人人勞動、閒暇發展興趣、公有餐廳、官員由百姓秘密投票選出、沒有妓院酒店、打仗時聘傭兵」的國家。
三、拉丁文本意:沒有的地方 or 好地方。
四、延伸意義:一個理想、但不可能存在的地方。
五、現代超展開意義:不存在,只剩理想的地方。
如果左到極端是全公有、絕對平等、理想分配,右到極端就是全私有、絕無干預、絕對自由市場經濟。
不存在(無法存續)的不只是左到極端的共產共有烏托邦,右到極端的徹底無干預自由市場也一樣不存在(無法存續),也就是:「什麼都交給市場的世界在意義上也是個不存在、只剩理想的地方。」
因此,意義上右轉到底和左轉到底一樣,都是烏托邦。換言之,極左派和極右派的人們在本質是相同的:他們都是空想的理想主義者。
工作時聽見新褲子樂隊的「沒有理想的人不傷心」,忽然想起另一邊的烏托邦,和朝兩邊原地跑步的朋友們。
作者本名戴于千,獨立創意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總經理,是個生意人,也是個讀書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