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浪費一個危機,疫情似乎慢慢過去,停課不停學的應變措施,在台灣防疫頂呱呱的現實中,遠距線上線下教學,一度在3月底風風火火,但是在zoom風波後,清明連續假期安全過關,接著就是加0再加0,第一線教學現場鬆懈是人性,疫情會過去,然後呢?數位學習歸0?熄火?
台灣需不需要浪費一個危機?發動星火後四散消亡?面對武漢肺炎疫情,改變全世界70多億人生活,行動管制限制在家上班在家學習,這網路數位能力成為必備技能,數位能力不能等啊!這是一個月前新北三峽龍埔國小導師施信源在教學現場上看著「應急」卻不深耕的憂心。
施信源提出2030智慧教室的學習規劃願景,呼籲教育當局要將數位科技資訊學習常備化,深耕國小國中和高中課程的融合整備。
施信源指20年前在教育現場是用剪刀和膠水做教案,10年前則是進展到電腦投影機,現在應該是順應疫情和時代巨輪前進,將AI與大數據和數位平台引進教室。
「台灣曾經2003年的SARS疫情危機,啟動數位學習,但是後來不了了之了!」施信源皺眉悠悠的回憶17年前的過往,台灣還要浪費一個危機嗎?
今天台灣二度出現連續6天無新增確診,以及連續31天沒有本土病例的防疫紅不讓的佳績,顯示疫情即將漸漸離去。但卻也禍福相倚。
當全世界190多個國家被迫封國封城限制居家,無法正常上課的窘迫處境,迫使其全面強化數位遠距能力解決日常生活所有問題,這是疫情限制的壓力也是被迫數位增能。
相對來說台灣是防疫模範生,並無行動限制管制,除明倫高中和台師大少數學校曾經有2人以上染疫而停課不停學,必需啟動遠距教學,台灣普遍正常上課,相對處於舒適圈,讓停課不停學的數位學習壓力減低許多,許多一線老師都是勾選「補課」而非線上線下的上課。
施信源的杞人憂天是一種真實的警訊危機。根據OECD2018年的調查報告指出,台灣在國民中學階段教師使用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進行學習的比例只有15%,遠低於OECD國家的平均53%,這顯示台灣數位學習的整體質量需要加強迎頭趕上,但憂慮的是這波全球疫情殘酷,世界各國被迫積極的進行數位溝通工作學習,但台灣沒有窘迫非得要全面數位的情境,恐使數位使用能力差距更形擴大。
施信源那天到電台來受訪時,在訪談中強調勤勉地實踐。他2001年即已是在學校擔任主任行政職,但是10多年後的2015年開始擔任班導師,引進「均一」教學平台進教室,開啟學生教學現場數位學習的開關,透過實踐看到成績,他重複看不懂數學題目翻桌的學生,在陪伴後梳理窘迫情緒學習理解,不再處於緊繃情緒。
施信源募集30多台平版電腦,主動擺攤式的進行手把手的數位教學,他自嘲這是「夜市攤販式」的創新教育事業。他主動積極駕著重機南來北往進入偏鄉去協助學校進行數位教學的熱情燃燒,被圈內人稱「傻子阿源」,但是施信源騎著重機奔馳偏鄉教學的景象,卻讓我不禁連想起《摩托車日記》的切.格拉瓦。
施信源不斷的提醒數位教學不能等,教育現場的老師大多是1980年後約40歲的青壯年,是跟隨電腦發展成長的一代,應該佈建強化數位教學能力。
以下是施信源在臉書描繪提議的2030智慧教室:
疫情過去後
有沒有機會改變教室風貌
邁向2030的未來教室
想像一下
運用Lab Rotation Model
或Flex Model做目標
眼前浮出科技融入混成學習
2030年時的風景
孩子上學
只帶著不到一公斤的數位教科書
裝載隨時可更新的書商學習資料
內建4Gsim卡無線上網
5G已經商用
4G頻寬讓出給教育
濾藍光防摔安全鏡面、手寫筆、12寸左右的畫面、拍照,當然孩子的心跳、血壓、走路與運動,螢幕使用時間也透過手表與教科書的藍芽,不斷交換資料中,學務處、導師和健康中心能即使掌握。
作者為台北電台主持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