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藝術火車頭蓄勢待發,台灣藝術國家隊出擊!

  接任故宮博物院滿一年,曾自詡「穿西裝改西裝」的吳密察,化繁為簡,低調務實,推動博物館之間的橫向連結。故宮的資源與國際知名度,遠優於其他博物館,吳密察認為組織台灣藝術國家隊,扮演台灣藝術火車頭,正是時候。

  肺炎疫情來襲,讓曾經喧嘩吵鬧的故宮博物院,嘎然沈靜,沒有境外觀光人潮,反而讓故宮的重心移至南院。靜謐的內部整合與外部連結,允諾承擔更多責任,協助台灣藝術國家隊的出擊。
  28日近午,在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余佩瑾安排、陪同下,連續3小時的會談,吳密察舉重若輕,侃侃而談。這個下午的話題就從疫情的影響開始。

外客驟降 北院暴跌 南院成長

  「喔,新冠狀肺炎,對故宮博物院影響非常大!」吳密察皺著眉頭,透露統計數據反映出的現象。故宮北院向來以外國觀光客為主,因為疫情,境外觀光客進不來,呈現大幅萎縮。與去年同期相較,今(2020)年元月衰退了45%,二月份則衰退85%,三月份衰退程度更達95%。現在只剩下5%的來客率,都是大台北地區,「死忠兼換帖」的藝術鐵粉。

  「這個現象,完全符合故宮參觀者的基本結構,我並不感意外。」吳密察繼續說,「反觀故宮南院,境外觀光客比率一向僅佔1%,所以影響就沒有那麼明顯。現在國人出不去,喜歡藝術的民眾還是渴望藝術生活,因此到南院看展覽的不減反增。這回首度創下觀眾參觀人數,南院多於北院,這是前所未有的紀錄!」


故宮防疫 超前部署 滴水不漏
  對於疫情,故宮戰戰兢兢,超前部署,包括有兩段過程。 第一段部署,在元月21日,吳密察在農曆過年前夕,視察院區,順便拜早年,當時察覺疫情是從中國大陸傳出,而故宮北院又是以陸客為大宗,所以立即提高警覺,展開部署。不多時,傳出鑽石公主號,在台灣靠岸,民眾湧入北北基地區,一些人就跑來故宮北院參觀。吳密察十分緊張,發動全院大徹查,結果證明7團210人在故宮北院出現過,因此馬上對北院,進行地毯式大規模消毒,把第一線服務同仁徹底隔離,沒有讓疫情殘留或蔓延。

  吳密察滴水不漏,穏住軍心。他有感而發,疫情一來,大家必然恐慌與不安,就像中央防疫團隊,以「誠懇、透明」,贏得信任感,共度時艱,至為關鍵。政府從口罩生產、分配與輸出,獲得產業國家隊的美譽。防疫表現,也展現效率務實,醫療國家隊之名,不脛而走。吳密察同意台灣藝術界也需要以「國家隊」的概念,發揮整體戰力出擊。

  故宮博物院相對歷史優久,不僅國際有名,又有較多的預算資源,因而更是責無旁貸。吳密察認為故宮身為藝術國家隊的「大哥」,在傳統文化中猶如家中的「長子」,更有責任帶領弟弟妹妹向前走。

 

故宮領航藝術國家隊 勇敢向前走

  吳密察細數目前故宮博物院的思考與作為。首先,他提到推動博物館連結,院際整合。自從2019年開始,「台灣博物館卡」已經上路,囊括台灣10家博物館,讓群眾資源,雨露均霑。

  吳密察解釋,故宮門票原價350元,現在優惠為150元,如果民眾參加台灣博物館連結,一卡650元,可以在包含故宮在內的台灣10家博物館,一年內通行無阻。透過優惠活動,鼓勵民眾行腳各地博物館,參與全島藝術饗宴,物超所值。對於各該博物館而言,故宮以「長子」、「大哥」的讓利風範,選擇以自身較高人氣及資源,與其他博物館主動共享。扣除卡片成本,每家博物館拆帳金額皆是54元,無論是偏遠的台東史前博物館抑或故宮,拿到的同樣都是54元。

  原本預計2020年開始,把「台灣博物館卡」從國內卡升級推廣為國際卡,增加高鐵、捷運的儲值功能,以及國家風景區的旅遊行程。外國觀光客只要一卡在手,就可坐著高鐵、捷運,全島趴趴走,讓10家博物館,以及各地名勝景點的風華,盡入眼簾。雖然疫情中斷了國際觀光客入台,吳密察期待「疫」過天晴,早日實現。

 

非預算制藝術購藏基金,勢在必行

  其次,推動院館之間的資源共享也包含成立購藏基金。故宮博物院購藏預算,一年大約是5千萬元,目前累計為1億餘元。近幾十年來,由於中國大陸向全世界瘋狂購藏文物古董,把市場行情越墊越高,好物件不但價格昂貴,而且一物難求,對於預算制的台灣,非常不利。

  吳密察解釋,故宮博物院藏品質量俱佳,本來就在水準之上,對於市場上一般水平的交易,故宮不會動心,但遇過可以豐富故宮院藏的精彩文物,往往因為制度的僵硬,緩不濟急,只能眼睜睜看著好東西被買走,十分懊惱。

  他希望政府能比照英國模式,成立非年度預算制的「國家藝術購藏基金」,可以累積經費,並作彈性採買。比如說,如果市場上出現非常好的原住民文物,對故宮博物院來說,不符合收藏品項,但對原住民博物館,就非常合適,又有價值。然而,台灣其他博物館,向來經費拮据,沒有相應預算,因此常讓好物件,擦肩而過。「如果我們的購藏經費基金會化,就可以作彈性挪移,也許故宮博物院的錢,就可以出手先行墊購應用,把其他博物館抓牢機會。」

 

來自國際回饋展,榮耀不必在故宮

  吳密察說,「不僅在藏品的收購上,館院間互相合作,展覽資源的共賞,也是勢在必行。」吳密察舉例,故宮博物院在國際間聲譽卓著,國際間的交流合作機會多,國際重要博物館常開口向故宮借藏品,也因此換回許多回饋展。不過回饋展樣貌是無奇不有,許多品項不適合放進故宮博物院,不符故宮博物院的要求,回饋展也會成為燙手山芋。

  如果國內院際合作加強,故宮博物院可以輸出不少展覽給其他博物館,達到雙贏、互利效果。以美國丹佛博物館和印地安博物館為例,美國丹佛博物館的回饋展偏向美國在地藝術;近期往來的印地安博物館則是偏向原住民藝術。吳密察說,他主持過台博館,深知這些展覽放台灣歷史博物館或原住民博物館,都比故宮博物院適合,因此非常贊成故宮分享到手的國際回饋展,給其他博物館,發揮適才適所的互動效應。而在輸出他館展示的同時,運費、包裝及保險也一併由故宮負擔,一解其他博物館財源的緊張。

  吳密察又說,清朝皇帝身邊的奏摺檔案若出現台灣史,這是很珍貴的藝術資產。故宮博物院為鼓勵館際資源共享,以聯合策展方式,邀請台灣博物館、台灣文史博物館共同參與,讓珍貴展品,跨館交流。

  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曾分享「面具」的展覽給故宮,同時也讓刺青美學,在高美館展出,兩路併進。凱布朗利博物館因此要求台灣幫忙策劃一個以「龍」為主題的展覽,作為回饋。根據該博物館策展人的構想,除了台灣故宮博物院𥚃的古代與龍相關文物外,他們念茲在茲,希望加入台灣當代創作元素。這個案子,是在林正儀當院長時敲定的,林正儀曾任職草屯工藝所,對該所創作主題式工藝精品,非常熟稔,「龍」的創作,不在少數。還有,台灣三大公立美術館,也有豐富收藏,可以按圖索驥,尋求支援,廣徵以「龍」為題材的當代藝術創作。

  這個展覽籌備在即,原訂2021年展出,因凱布朗利博物館長異動,可望延期到2023年。故宮博物院慎重其事,將由副院長余佩瑾,全程監督,希望端出最完整「龍」的展覽大展。

 

藝文官僚體制 橫向整合不易

  在故宮博物院工作,一開始稱吳密察曾自詡是「穿西裝改西裝」,在時間的推移中,這個現象,獲得更多良性的改善,例如,在新科技的應用,跨領域的聯結,都有可觀的改變。然而,超過半個世紀的硬體空間,必然有許多需要與時俱進的地方。如眾所皆知,改西裝比新作西裝費時費力,在現實面上,改革,遠遠比比新創難,來自因循數十年的內部文化,以及人為慣性,故宮的改革之道,已經啓動,但一定要循序漸進,假以更多時日。

  台灣官僚體制下,館博界的組織架構非常複雜,故宮博物院與文化部位階相同,其他博物館單位則隸屬於文化部之下。一般來說,行政體系的垂直關係比較簡單,但水平關係協調則非常困難,一來成見,再者,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堅持和專業,合作上增添難度。以故宮博物館的長遠來看,橫向聯繫不但是當務之急,另外在行銷上,或者導入科技,都是重要歷程。

  談館際整合,實質困難很大。2000年吳密察擔任過文建會副主委,當時北中南美術館都是文建會視覺藝術科前後任科長,例如,北美館長黃才郞、國美館長李戊崑、高美館長蕭宗煌,都在文建會轄下,典藏系統應該可以相通,借展交流,互通有無。但事實上,不如預期,讓吳密察感受強烈。

  近年受惠放網路(Internet)與數位化(Digital),政府在推國家文化資料庫、國家的總體典藏,故宮內部必須先整合。吳密察說,雖然不能一步到位,但積極支持,定期更新校正,整合共享,目標共享,數位檔的共享,最高層次的連結,就是一種「世界大同」的境界。
  吳密察強調,任何工作,心態很重要,一定要柔軟、彈性,不能僵硬固執。「故宮不能只顧自己好,也要分享,發揮影響力,讓周邊一起好,就像我們不希望豪宅區之外,就看到貧民窟。」反觀社會,仁人善士越來越多,許多有許多人願意大手筆捐獻,無私奉獻,不管給周遭,或捐上帝,投注藝術收藏捐贈同樣叫人敬佩。吳密察感念在心。

 

台灣本土藝術 溯源追國際啓蒙

  吳密察與前輩文化人王詩琅(1908-1984)熟識,常聽他以閩南語討論台灣前輩畫家,讓他對台灣本土藝術,有很深的情感。吳密察希望策劃一個跨域展覽,從英國浪漫主義藝術家威廉.透納(William Turner,1775-1851),到日本石川欽一郎(Ishikawa Kinichiro,1871-1945),以及台灣藍蔭鼎(1903-1979),一路發展下來的水彩風景畫,多麼深刻動人,把台灣學習西洋藝術的軌跡,展現無遺。這是台灣本土藝術國際啓蒙的源頭。

  在那個年代,日本東京有帝展,台灣有省展,不只日本人參與,也吸引台灣人,韓國人,是早期國際交流的平台,也誘發台灣為參展得賞的創作動力。

 

對話交流,從故宮內部開始

  故宮內部,先從自我藏品的對話開始,器物、書畫對話,學習脈絡技法,多邊對話。等內部整合完整,再分享的概念,可以畫出同心圓來,以短中長期的概念,去分享與落實。

  吳密察強調,人在博物館,貴在學習、對話與合作。他入主故宮,上班一年,最大心得是「分享」。南北院必須分享、國內博物館跨館分享外,國際上更該分享,除了跟故宮典藏性質相關博物館,例如大都會博物館中國部門。但非中國部門,一樣可以分享。

  正如故宮博物院與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分享,就無時無刻都在醖釀。30年前電腦數位化不足,以前作展覽,藏品從庫房拿出來,擺上去,給觀眾自己看。現在整個博物館概念,因科技而有了巨大改變,透過科技的協助,對於觀眾對話,更是無所不在。

  初衷的利他交流很重要。2006年12月,吳密察出任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主任,他說,在台史博館籌備處解說,他就借用美國林肯總統的話,以「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 」為訴求,希望保留政治博物館的多元化、民主化,以及一切與民眾同在的廣袤心境。吳密察說,我們歡迎更多元意見,建立非惡意對話,好的策展,不能缺少異質,同溫層、非同溫層,都作建設性意見交流。

 

東西藝術差距,古今審美脫鈎

  東西藝術的差距,說來話長,從山水(Landscape)的角度來說,就可以從中國與西洋繪畫中,找到明確差異。20世紀後半的藝術發展,跨度非常大,當代性強到令人眼花撩亂,什麼叫藝術,常有困惑混淆之感。

  吳密察認為,過去審美觀保留的基本元素,包含美感、和諧、愉悅,現在反而忽略了這些。當代藝術,製造一個情境,把大家逼到一個牆角,去思考。要不要緊抓舒適圈不放,或者,離開舒適圈,去思考,偶爾也享受一下被虐待的感覺。

  長年任教職,作育英才,吳密察有許多年輕缘,他與18-22歲的年輕孩子,有很好互動,也常鼓勵年輕人。吳密察最常跟年輕人說的話是:「你,人生是你自己的,你要怎麼樣的人生,自己決定,自己負責。什麼叫圓滿,很難定義,只要努力達成,就是圓滿。」他說,「人生在世,自由、金錢與權力,會互相拉扯,多了自由,就少賺了錢,有了權力,恐怕就會失去一些自由。沒有全贏,也沒有全輸,端看您怎麼選擇。」

 

我的未來在這𥚃,歸零做自己掌握命運

  1990初期,剛留學返國第一、二年,曾參加由長澍廣告公司為嘉新基金會拍攝公益廣告,當時邀請士農工商參加,吳密察也受邀為讀書人代表。當時他以「我的未來在這𥚃」為主題。影片播出來,連住南部家鄉的母親看到,都深受感動,開心不已,問她母親,怎麼會知道,母親驕傲地回答:「母子連心,兒子是我生的,我怎麼會不知道?」

  歸零 ,Refresh自己,數十年後的今天,往事重提,吳密察點滴在心頭。

 

閱讀至愛:丸山真男、羅曼·羅蘭、山本博文

  喜歡閱讀,吳密察大半生孜孜不倦,當被問及最喜歡的3本書,吳密察略作思考,閃出3個名單:

1、日本政治學家、思想史家日本丸山真男(1914-1996)《現代政治思想與行動》

《現代政治思想與行動》被公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影響力最大的政治學者,長銷作家。早在1982年吳密察就買了日文版,當時已經是第102版,武士的忠誠,令他發自內心的感佩,讓他一再重讀。「丸山真男讓我覺得自己永遠是一個自由派人士!」吳密察說。

2、法國作家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 ,1866-1944)《約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

這部長篇虛構小說從構思到出齊耗時20多年,1915年作者因這部小說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吳密察說,南部孩子北上求學備極艱辛,是來自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或者課業壓力,考試考不好,心儀的女生跟別人比較好⋯⋯,大一大二成長過程中,挫折、迷惑,透過《約翰·克利斯朵夫》的閲讀,彷彿找到支撐的力量,撫慰受傷的小小心靈。由大中國圖書公司發行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已經斑駁陳舊,但年輕往事,歷歷在目。

3、日本山本博文(Yamamoto Hirofumi,1957-)《日本近世史》

《日本近世史》發人深省,而德川時代「忠臣藏」更被改寫成戲劇,影響深遠。吳密察透過這些經典書籍的閲讀,享受閱讀的愉快心情外,對於老故事,新詮釋的解釋方式,也收到腦部的活化效果。

 

心靈至交:香港歷史教授科大衞

  單純的生活,吳密察保留了至交,知名歷史人類學家、中國社會史專家、華南史專家科大衛(David Faure,1947-),目前在香港中文大學擔任歷史系教授。

  早在2016年,吳密察出任台史館擔心公務後不能赴港,走馬上任之前,他就先飛了趟香港,作了職前各項請益。2018年11月24日痛失愛侶,科大衞二話不說,從香港飛來台灣,陪伴新鰥夫,兩人相知相解,惺惺相惜,好交情不可言喻。

  科大衞除了見多識廣,讓吳密察彷佛找到勢均力敵的歷史觀察與對話的好對象外,他的教學方式也讓吳密察印象深刻。當他在牛津大學教書,指導學生論文時,必然跟學生下一盤他的棋,測試學生反應。學生說A,老師說B,學生反應不回來,就留下次,一般平庸學生只會接受老師所給的B,但有些學生,會從老師的B再推到C與D,E,沒完沒了。目前在哈佛大學任教的宋怡明(Michael A.Szonyi)就是科大衞啓發式教學,培養出來的高足。他不但是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中國歷史學教授,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明清及中國近代社會史學家,頗讓人有青出於藍的喜悅。吳密察有些感慨,台灣學生普遍聽話,老師說什麼,就跟著老師說,比較沒有繼續辯駁延伸的習慣,值得商榷的。

 

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宋朝詩人晏殊在〈玉樓春·春恨〉中,有這樣的感嘆。吳密察愛侶胡家渝(1963-2018),於2018年11月24日台灣正忙著為六都選舉開票,當天病逝,得年才55歳。
  原來,2019年2月12月,當吳密察獲邀出任故宮博物院第十任院長時,他的愛妻辭世才80天。他若無其事,含悲隱痛,挺身而出,承擔國家重責,實在令人不捨。

  據了解,胡家渝女士是台大人類學教授,罹癌已逾10年,她個性樂觀、至為堅強,饒富自信,是同儕眼中優雅端莊,生命力昂揚的好榜樣。網路上,學生給胡家渝的評價是「人類學家,熱愛生命跟人類文化,是一位勇敢面對,並與癌症相處、對生死看得很開的智者……

  吳密察也說,胡家渝完全沒有使用名牌習慣,一只300元的包包,她一樣用得很開心。而令吳密察永遠心疼的是,胡家渝知道自己罹癌,但她沒有像一般患者一樣歇斯底里,或者畏縮逃避,她自己選擇花葬,自己親赴花前勘景照像,還把自己站在準備安身之處的場景,拍成照片,設定為line頭像,完全視死如歸。

  屈指一算,至愛已辭世一年有餘,吳密察把思念全寫在臉上。他的寓所,掛著愛妻照片,每天出門前,也會半帶撒嬌的對著照片生氣:「嘿,妳怎麼那麼早就留下我⋯⋯」聽到吳密察這樣的描述,身為聽眾的我,眼淚都要掉下來。情到深處是眷戀,愛到深處是無言。緊守著至愛的美麗倩影,吳密察笑看殘生,樂觀面對周遭,簡單過生活。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蘇軾當年的情愁,吳密察咀嚼再三。

 

節衣縮食,輕車簡從,樂在閲讀

  沒有子嗣的吳密察,偶爾會到高雄,選擇胞妹住家附近,落腳小歇,偶爾,也讓弟妹的小孩,在台北讀書時,與他住得很靠近,偶爾聚聚,互報平安。

  在生活上,吳密察非常單純,粗茶淡飯,他覺得吃,是一種義務,維持身體量能,完全沒有美食與否的觀念。隨手在早餐店買的簡易早餐及黑咖啡,中午晚餐也是就近解決。真正花心思最多還是在公務、研究與閱讀上。買書從不手軟,是最大開銷,一有機會,就靜心展讀。

  簡衣簡食,由於特殊頸圍身長,襯衫以定做為主外,一般衣著隨意採買。他舉例,上週六,希望有件不必打領帶的簡單西裝,就到捷運中山站Net門市,花了新台幣1680元,隨性採買,穿在身上,就很知足。

  除了故宮博物院長的重責大任外,南北院改革連結一肩挑,吳密察心裡惦記著,還有100篇文章還沒寫完,同時,還有許多好書,他也還沒有讀夠,目前仍在安靜規律的單身作息中,一一落實。

  對於生死,吳密察非常磊落坦然,他的父親54歲過世,當他55歲那年,就很高興告訴自己比父親多活了一歲。母親60歲過世,今年64歲的他,更覺得無憾。

 

磊落坦然,笑看春去秋來

  對於老年歲月,吳密察頗有心得。岳父身體一直不好,患有大腸癌;岳母身體好,反而因胰臟癌早走。當時為了安頓兩老,找遍大台北安養院。長住長庚養生村書寫《巨流河》的齊邦媛教授告訴他,入住老人安養院不能等到70歲才去,要在「還可以結交朋友」的時候就入住,才能真正有安頓之感。他聽了進去,也銘記在心。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