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重要的地標是祖師廟,沒人會投反對票!不過,這個當年抗日導致五千人死亡的大本營,卻用台灣神社的鳥居當作大廟的龍柱不知遭屠殺的義民地下知道不知道?是哪位藝術家這麼執拗?是堅持,成就大廟變成雕刻藝術殿堂。
〈峰哥風遊.古蹟巡禮〉三峽清水祖師廟,今次的主題故事──抗日大本營改新廟,台灣神社的鳥居變龍柱!
講到三峽祖師廟,你的第一個印象是什麼?「殺豬公!」沒錯,那是祖師廟給我的第一個印象。近30年前,剛進電視台,哪年農曆正月初六開工日,是我第一次到三峽祖師爺廟,當時的工作是採訪祖師爺聖誕舉行的年度大神豬比賽。
好了,神豬比賽一年才辦一次,暫且表過。到三峽祖師廟,如果你只是一般的參拜祈福,那會有點可惜。因為在這個號稱「東方雕刻藝術殿堂」的大廟裡,它的雕刻藝術值得一窺究竟。
原名「清水巖」的三峽祖師廟,它最早建於1766年清乾隆32年,當時福建安溪的墾民們揹著「烏面祖師爺」神像渡海來台落腳三峽。到了1895年,祖師廟成為三峽抗日義勇軍的大本營,義軍領袖蘇力在這裡運籌帷幄,曾經兩度小勝日軍。但稍後,被惹惱的日軍主將山根下令展開報復式屠殺。祖師廟和三峽街屋沒能躲過日軍縱火焚燒的命運,整個三峽和大溪地區至少死亡五千人以上。
日本統治時期,三峽祖師廟曾短暫小幅重建。如今的這個規模則是二戰結束後的1947年,由三峽出身的畫家李梅樹教授主導興建。從1947年動工到1983年李梅樹過世前,當時這座廟已橫跨了30多年都還沒完全蓋完,它漫長的施工期大概打破全台灣廟宇的施工紀錄。
抗日大本營改新廟 台灣神社的鳥居變龍柱本身就是繪畫藝術家的李梅樹,在他極高規格的要求下,他要祖師廟成為一座融合中國歷史、文化與寺廟藝術的廟宇。所以,廟中的每一塊雕刻李梅樹都親自監工,精雕細琢,做不好的就打掉重練。
廟裡的雕刻不但作工精細,材料他也很講究。木頭要台灣檜木和樟木,石材的選擇他也盡量挑最好的。不過挑來挑去,1949年他居然挑了八根原本放在台北圓山台灣神社的鳥居來當作祖師廟中殿裡的龍柱。李教授挑選石材的這個決定,到今天都還被少數人拿來挑剔。
日治時期的台北圓山台灣神社,它始建於1901年,是日本統治時期在台灣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座神社。它最能夠代表日本皇族,因為神社裡供奉的是1895年進佔台灣過程中戰死(一說是病死)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至於鳥居是什麼呢?鳥居就是神社的附屬建築,相當中式建築的進門牌樓。不過弔詭的是,這個日本人眼中高貴無比的神社和鳥居,居然在1944年10月25日被自家一架失事墜落的日軍運輸機給焚燬,而隔年,也就是1945年10月15日,日本就在台北中山堂簽了投降書,結束50年的台灣統治。這種種巧合,導致日機失事墜落的原因到今天都還眾說紛紜,不過,它不是本文的重點,留給XX去八卦。
回到台灣神舍鳥居成為三峽祖師廟這個話題。李梅樹執拗的藝術家性格,他要就要最好的。我突然想起,經典電影《霸王別姬》裡,張國榮飾演入戲極深的程蝶衣,他就被段小樓指著罵:「蝶衣,你可真是不瘋魔,不成活呀!」
是呀,追求完美的藝術家李梅術就是要挑他覺得最好的石材。當時最好的石雕原材料多是來自福建泉州,被拿來當「壓艙石」載來台灣的花崗石,可是1949年,當李梅樹要挑買石材豎立在廟裡當作龍柱的同時,國民政府正從大陸大撤退,那樣的時空背景下怎麼可能再從大陸進口花崗石。
怎麼辦?李教授瞄到躺在被焚燬的台灣神社遺址底下的鳥居,因為它就是泉州過來的花崗石雕造的。合理的推測是,眼裡只挑最好材料的李教授,才不鳥你什麼鳥居不鳥居,神社不神社,他要買的只有泉州花崗岩。就這樣,日本神社的鳥居成了三峽祖師廟裡的龍柱,過去抗日義勇軍大本營的遺址裡現在豎起了日本皇室的紀念品。
你說,「這是造化無常,世事弄人嗎?」「是的!但又如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人生不必太執著。今天參觀三峽祖師廟,即使我知道廟裡中殿上的龍柱來自日本神社,卻一點也不違和。
這些柱子上更有于右任、閻錫山等書法名家的對聯陰刻在上面,走過三峽焚庄大燒殺,這些根龍柱歷經過清末、日治到民國,融和的還挺好。祖師廟裡除了最有話題的鳥居變龍柱之外。這個號稱「東方雕刻藝術殿堂」裡的雕刻之美,堪稱台灣廟宇裡的特例奇葩。
三峽祖師廟採五門三殿式格局。不同於一般廟宇以彩繪壁畫為主,祖師廟裡的石壁上刻滿了各種中華文化的故事元素。整座廟更可說是無處不雕,不但主建築上「以石為基、以木為頂」,下層的基石有石雕,上層的頂木有木雕,層層疊疊。廟裡總共一百五、六十根龍柱,一梁一柱上都是雕刻菁華。
最讓人讚嘆的是正殿前的三對鏤空透雕石柱,其中又以「百鳥朝梅」柱最負盛名。據說李梅樹愛鳥,他要求工匠在左、右兩支石柱上各雕50隻盤繞著老梅樹的不同種類禽鳥。工匠精雕細琢,一根柱子就得花一千多個工作天。
除了柱上和壁上有看不完的石雕,屋梁上也有精采的木雕,屋脊上還有栩栩如生的「剪黏」裝置藝術,這可以讓屋脊的華麗更顯致極。祖師廟的雕刻藝品讓人目不暇給,即使走馬看花都看不完。下回再找時間來,認真的逛逛這間如同雕刻博物館的藝術殿堂。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