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全球化與國家自主爆發衝突?

    【特約記者謝維倩編譯】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雷根總統擁抱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做大了美國資本主義的餅,企業家可以無限地追逐財富,也因此開啟了全球化的進程。千禧年(西元2000年)時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當時美國政府全力擁抱全球化,希望各國敞開門戶與市場,為美國資本家創造機會,他們尋找製造業基地,為了獲得更豐厚的利潤。

    然而,二十年之後美國與西方國家經濟脫實向虛,許多人失去了穩定的工作機會,中產階級慢慢在消失。反之,中國展現齊備的工業製造能力,這讓西方世界的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興起,川普總統一上台就喊出「美國優先」,要讓製造業遷回美國,一股逆全球化順勢而生。

    新冠肺炎疫情讓某些長期反對國與國之間經濟開放的人士更加有立場,當病毒迅速對世界各地的社會造成戰爭一般的混亂時,這樣的觀點特別有吸引力:降低全球化程度有助維繫國家韌性

    但這樣的想法必須加以抵制,否則我們在危機結束後制定政策時,它將把我們引入歧途。從表面上看,我們所有的脆弱性似乎都起因於全球化,疾病傳播、經濟互相依賴和全球醫療採購。但這不應該讓我們在國家韌性和經濟開放之間猶疑擺盪,做無謂的假設。

    如果疾病會通過貿易或旅行路線傳播,那麼抗擊疾病的知識和資源也會遵循相同路徑。新冠病毒出現後的一星期,中國科學家就測出病毒基因序列,並與全世界共享了訊息。因為我們在科技、知識和通訊方面的全球化程度前所未有,而不斷擴大的經貿往來加深了信息共享。

    西方社會認為他們變得過於互相依賴,在醫療器材上要依靠中國,一旦供應鏈中斷就陷入無助的境地。針對流行病以及戰爭等其他不可抗因素,要求國家確保關鍵商品的獲取途徑無虞,他們認為這樣做才能展現國家的韌性,

    但是沒人阻攔任何國家構建必需物資的公共儲備,無論是食品、藥品還是醫療器材。真正的障礙是政治人士不願意撥出預算來做這件事,儲備可能永遠也用不上的產品,並保持庫存充足,連美國這樣的強國都寧願將預算大幅刪減,更別提其他國家了。

    事實上,大規模儲備具有較大的規模效益,藉助全球化供應鏈,這個價格會比較低。全球化不會阻攔政府要求私營企業保持一定程度的韌性,自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來,新規則強制銀行保持大量的流動資產,以防遭遇擠兌。

    對於關鍵行業的企業也可以實行類似規定,要求它們保持關鍵商品的庫存(在英國脫歐之前就曾亂糟糟地發生囤貨)。這類要求並不是「反全球化」,因為計劃生產和跨境供應鏈是有效率的的商業策略,後者使前者更容易負擔,一個國家不可能每一樣產品都自行生產,企業需要考量研發與技術前期投入的成本,產品需要足夠大的市場支撐才能量產獲利。

    汽車製造商從分布於不同國家的供應商採購零件以及組件,以便在某個國家遭遇衝擊的時候有後備來源。經濟民族主義希望確保必要產品的國內生產能力,而不僅是儲備進口產品。

    對於大多數國家而言,為應對情況而保持自給自足是極為昂貴的。與其追求所有產品(從食品、燃料,到醫用紡織品和呼吸機)國產化,各國的最佳選項是與可信賴的夥伴國家合作,讓所有成員國能獲取整個集團境內生產的所有產品。 這就是歐盟(EU)背後的理念與初衷。

    歐盟成員國之間醫療器材自由流通停滯的情況(只是短暫現象),實際上是貿易自由化的缺失。最大的經濟體可以達到自給自足程度,美國、英國、德國等國的生產商正以驚人的速度,迅速重組生產線來生產抗疫所需物品(比如美國的衛生衣生產廠改為口罩工廠)。

    COVID-19疫情讓大多數國家措手不及。但是人們應該以更明智的方式利用全球化,而不是拋棄全球化,才能提升國家自主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