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謝維倩編譯】國際原油價格暴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低油價可能成為新常態, 3月6日和9日,國際原油價格「閃崩」,兩個交易日由3月5日的50美元/桶,跌至3月6日的34.36美元/桶,跌幅達31%,較年初71美元/桶的高點,跌幅超過50%。
國際原油價格暴跌主要是投資者對原油過剩的擔憂與歐美市場恐慌情緒疊加共振。新冠疫情在中國境外持續蔓延,受波及的國家不斷增加,全球製造業PMI及其分項訂單指數均下滑至50枯榮線以下。
韓國、義大利等先後進入疫情戒備狀態,對經濟負面影響正在顯現,投資者憂慮經濟陷入衰退風險上升,拖累全球能源需求。3月6日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未能就新一輪減產達成協議,引發投資者對能源供給過剩的擔憂,以及近期股市因疫情動蕩,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市場劇烈波動。
全球能源供給過剩擔憂由來已久,低油價或許是新常態,主因是全球能源需求增長乏力。2008年以來,全球經歷美國次貸危機造成的金融海嘯、歐債危機,歐美央行先後實施非常規政策,避免全球陷入上世紀的經濟「大蕭條」。
貧富兩極分化、人口老化、經濟發展不平衡等結構性問題並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全球需求增長乏力,低通脹成為歐美常態。2017年美國實施減稅刺激政策,時至今日其效果消散殆盡,難以形成增長動力。
全球經濟由於結構性問題與低迷,歐美民粹主義強勢崛起,貿易保護主義築起壁壘,英國脫歐等地緣政治博弈,使得全球貿易阻力加大,經濟前景不確定性上升,抑制了全球投資和消費。
歐美央行不斷加碼寬鬆貨幣政策,從過去的實踐經驗看,非常規政策在應對流動性危機是有效果的,但在經濟結構與提升生產力方面卻無法施展,長期超寬鬆貨幣政策導致資金脫實向虛。
股市的繁榮掩蓋了實體經濟的虛弱,巨量的流動性與股市非理性繁榮,都不利於經濟結構優化,目前歐美公共部門、企業部門債務在不斷攀升中。
全球需求增長乏力制約能源需求,2016年底主要產油國達成減產協議,力挽國際原油市場免於崩潰,並在隨後兩年採取延長減產協議、增加減產規模等,但2020年3月6日,俄羅斯與沙烏地未能就「新一輪減產協議」達成一致,引發市場擔憂。
2013年以來,美國頁岩油開採蓬勃發展,打破傳統能源供給格局,美國原油每年以9.4%速度增長,對進口原油依賴快速下降,傳統主要產油國只好在亞洲、歐洲等市場展開競爭。
全球經濟由於並未擺脫金融危機影響,能源需求乏力,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下滑,2016年1月原油每桶價格27.1美元,長時間低油價導致主要產油國財政吃緊,2016年底主要產油國達成減產協議,對於穩定油價起了一定作用。接下來油價上升是主要經濟體出現短暫擴張,帶動能源需求回暖。
隨著頁岩油技術不斷成熟,美國去年底實現能源獨立,並可能成為能源凈出口國,全球能源供應版圖發生巨大變化,彼此之間博弈更加激烈。
二者的共同利益在於保持原油價格在一個可持續位置,讓能源收入最大化。二者之間的博弈就是如何打壓對手,佔據市場份額,保護本國能源產業。近年來在歐洲等市場的爭奪尤為激烈,美國希望沙烏地等產油國能按照有利於美國的方式供給原油,傳統產油國部分成員希望通過減產推升價格,而另一部分成員更想通過低油價打壓頁岩油。減產協議下的分歧巨大。OPEC與非OPEC之間還夾雜著地緣政治等複雜因素,彼此之間的矛盾幾乎不可調和,「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更難」。
隨著極端氣候對經濟社會影響增大及各國對氣候問題的重視,各國都把發展低碳經濟作為未來發展的目標,越來越多國家在控制氣候變化方面達到廣泛共識。經濟發展離不開能源支持,發展新能源技術成為各國能源戰略發展方向。 如果各國大力實施節能減排、提升新能源技術,不久的將來石化能源需求將大幅下降。
原油價格長時間低迷導致主要產油國財政收入下滑,但各國原油開採成本不同,原油價格低迷甚至跌破部分產油國開採和生產成本,企業盈利惡化,尤其是美國頁岩油中小企業負債高,長時間低油價容易陷入經營困境。
原油價格下跌助力全球經濟復甦。石油價格低有助於全球製造業、物流運輸等行業、企業的能源支出成本降低,提升企業盈利能力,尤其是製造業大國。
路透數據統計,2019年中國石油需求佔全球總需求的14.5%,僅次於美國,但中國原油進口依賴度高達(72.67%),按照2019年中國進口原油50572萬噸計算,如果國際原油價格降低1美元,大約能為中國節省26億美元支出。
原油價格下跌有助於刺激消費支出,能源消耗大的企業生產成本下降,相關商品價格隨之下降,提振消費需求。另一方面,原油價格下跌節約家庭在能源方面的開支,這相當於政府為民眾實施減稅。發達國家能源消費結構決定原油價格與通脹關聯度高,能源價格走弱直接拖累歐美發達國家物價。截至目前,歐美經濟仍受「低通脹」困擾。
低通脹環境為歐美實施低利率(負利率)非常規政策創造條件,超寬鬆的貨幣金融環境拓展了歐美財政政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