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一個比較少人注意的冷門新聞:「之前砲轟Tesla只是想要營造生活方式,並不是真的為了地球永續環保著想的新加坡,頒佈了最新政策:2040年前全面淘汰燃油車。」
雖然如中美這樣有著巨額汽車消費量的國家才能真正撐起電動車行業的產能稼動率、並降低生產成本,但以發展電動車來說,國土面積小的國家反而有優勢,因為:
全面普及充電站到電動車出行無虞的建置成本相對低。現行提出禁售燃油車的國家有哪些呢?
挪威、印度、法國、紐西蘭、英國、緬甸,和新聞裡的新加坡;其餘還有德國、澳洲、愛爾蘭、丹麥等國正在立法。
其中最驚人的非德國莫屬,因為傳統汽車工業可是佔了德國工業產值20%的比例,德國的這個宣言,等於是預告自宮,法國、英國與印度同理。
這時我們不禁要問:各國為何這麼積極呢?真的是因為愛地球嗎?
表面原因當然是因應最流行的溫室效應主題的環保考量,而背後原因有很多種可能,推測有三。
一、國際能源競爭
美國在頁岩氣發展、川普的能源政策及對中東煉油業的掌控,掐住了全球能源的樞紐。
電動車是跳脫目前格局、重新爭取話語權的機會。
二、經濟層面
汽車屬於高消費品,淘汰燃油車、全面替換電動車,將國內投資、消費帶來一波挹注,也替未來20年的GDP增加埋下了伏筆:一種刺激經濟的方案。
此外,另一方面也是避免未來的經濟波動,既然電動車態勢已明,這意味著燃油車產業鏈的就業人口將大受衝擊,故預告式的政策,能促使人們提前調整,避免後續的衝擊。
三、產業發展
電動車的進入門檻遠低於傳統汽車工業,供應鏈差異頗大,Tesla能橫空出世、股價高升是證據,這也意味著這將撼動Volkswagen、Toyota、Renault-Nissan、GM、Hyundai-Kia及Ford等全球十大汽車集團的競爭格局。
延伸到國家層面則是,中、美、日、德、印這五大汽車生產國與其背後的汽車消費市場的競爭態勢。
各國再以舉國之力,試圖較其他國搶先一步、至少不落後。
小結邏輯是:國際政治角力--> 總經與個經--> 產業
Q. 都是汽車,傳統汽車與電動車的供應鏈很不一樣嗎?不是只有電池不一樣?
A. 不只差一點點,是差別非常非常之大。
燃油汽車的驅動核心是「引擎」,引擎包含了汽缸、活塞、連桿、吸排氣系統、充電啟動、點火⋯等一系列複雜的零件,而電動車取代這一堆東西的零件叫「馬達」。
而兩者的能量來源前者是「油」、後者是「電」,故轉換能量的零件也截然不同。
其他零部件的差異可google一下,市場上的分析報告頗多。
這也是為何傳統汽車及機車品牌及其供應鏈,明明還佔據絕對規模優勢,卻貌似倉皇不以的原因:如NOKIA與MOTO被打趴的慘劇,歷歷在目。
在這一波裡,台灣倒是有三個機會:
1. 電動車的分類稱王:如Gogoro在電動機車領域。
2. 電動車零組件:供應鏈洗牌、台廠切入契機。
3. 代工業切入汽車製造:過去只能看著產值流口水,如今終於等到切入點。
作者本名戴于千,獨立創意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總經理,是個生意人,也是個讀書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