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我一部份的朋友圈中,羅振宇的跨年演講是熱議話題,除了敬佩造成這個現象的羅輯思維外,忽然暗自好奇起他們的用戶。
也許未來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可以針對「重度知識付費用戶們」(於此定義為「得到APP」類產品)做個系列研究,主題可以如下:
1.使用知識付費服務前後的生活滿意度比較
2.使用知識付費服務前後的所得比較
3.使用知識服用服務前後的社群表現觀察
4.其他:感情、婚姻、娛樂、消費行為...等(歡迎補充)
諸如此類。
沒有數據佐證,自己觀察到一類「非有閒階級的重度使用者」的典型是:
1.生活滿意度:滿意度不確定,自滿度倒是確實有提高。
2.所得:似乎沒有顯著成功的案例。
3.社群:同自滿度,在社群上的自信度提高許多。
囉唆再次強調,以上說的是「非有閒階級的重度使用者」,效益上整體看起來是正面的,推測邏輯是:
因聆聽知識付費而吸收了過去沒學過的知識
--> 因吸收新知而產生知識優越感
--> 因互動中的我知你不知的情狀而產生知識優越感
--> 因知識優越感而調高了社交互動時與人互動的姿態
--> 因優越的激勵與維持姿態的需求,進而花費更多時間在知識付費上
--> 降低了工作時間
--> 形而上滿足感提高、形而下生活維持不變
--> 生活滿意度得分線上線下討論,提升或下降不明
話雖如此,知識付費依然是一種蠻正面的休閒娛樂,讓知識成為休閒,確實好過完全不學習者,也確實提升了人們的自信,就是怕成為自滿。
第三次強調,以上說的是「非有閒階級的重度使用者」,我想他們最大的課題就是「如何平衡」了。
此外,我觀察到其他兩種有效益的「有閒階級資產家用戶」與「中小企業輕度或中度用戶」:
之於前者,他們除了享樂、還有化知識為計畫的擴展效益,如我一位本來就有在涉獵藝術,因此擴展藝術知識,進而豐富藏品、甚至辦了自己的畫廊的朋友;之於後者,他們則是本著實用主義,新知是為了優化現有問題,如我一些企業家友人。
而羅輯思維的得到APP最大的收入來源不是他們,他們不是人數太少、就是花費太少,推測依然是購買堂數多、聆聽時間長的重度使用者。
最後還是要說:知識付費產品本身非常優異,是屬於前人沒有、這個世代的我們獨享的幸福。
然而這個美好的事物也跟收音機和電視剛推出時一樣,許多人視之為更潮、更優越的資訊吸收管道,它也會像過去的每一種傳播途徑一般,在時間的催化下,因普及而失去特殊性,最終成為眾多來源管道中的一種。
最終落到個人身能產生差異的關鍵,依然是深度、實證度與系統化程度。
個人觀察與感想,僅供參考。
作者本名戴于千,獨立創意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總經理,是個生意人,也是個讀書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