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蔡詩萍/花甲美魔男之「爸話西遊」之十八

<哈姆雷特為了報父王被殺被篡位之仇,付出了代價;但烏雞國太子,卻在孫悟空幫助下,輕鬆報仇,還復活了父王!一個是深度悲劇,一個則像荒謬劇!>

我們習慣說中西不同。但事實上,人性皆同。貪婪,嫉妒,憎恨,竊喜,有何不同呢?不同的,應該是相異的文化背景,導致解讀人性的角度不同。

例如,《西遊記》裡,烏雞國國王被妖精篡位那一段。我總想到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發展出令後人多重反思的深度,而烏雞國這一段,卻似乎草率收場,給人一齣荒謬劇的喜感。

我是很喜歡莎士比亞的。他的戲劇,充分凸顯人性的困頓:我們永遠在to be or not to be之間,徬徨,猶豫,掙扎。

你愛父親嗎?應該,但為何總是緊張居多?你與母親的關係,是愛憎糾結嗎?因為你那麼愛她,她卻愛上一個跟你關係緊張的男人!

我們是誰?為何別人眼中的我,總是跟我自己認知的我,有那麼大的差距呢?莎士比亞在他的戲劇裡,具體而微的,為我們人生的困局,做了深刻推演。

非常,非常有意思的是,在中西歷史上,由於神權政治,賦予了某個家族在某段時期,擁有權力的正當性,因而,皇室的權力傳承,必須有它一套合理化的論述或安排。

哈姆雷特知道自己的父親突然死亡,叔父接任王位,還迅速娶了遺孀王后,哈姆雷特的母親。

這就使得哈姆雷特面臨一種尷尬,自己的母親還是王后,但國王卻變成自己叔叔(而娶了他母親後也成為他繼父!)

哈姆雷特原該第一順位繼承國王,如今卻被「兄終弟及」掉!這已經是權力傳承上的「政變」!

何況,自己母親改嫁奪走自己王位的敵人(親人)!這何嘗不是一種背叛,雙重的背叛,背叛父親背叛兒子!

更何況,還發現叔父有殺父之嫌!

母親知道這內幕嗎?母親有參與這陰謀嗎?自己該怎麼報仇?滿朝文武是否支持自己報仇,還是會支持新王,轉而對付弱勢一方的王子?

這一連串的好戲,不正是了不起的劇作家,最愛的題材,可以迫使我們不斷的面對自己的猶疑,徬徨,以及,抉擇的痛苦。最終,哈姆雷特手刃了叔父,但母親誤飲了叔父準備毒害哈姆雷特的毒酒(是報應,還是贖罪?!)而哈姆雷特也難逃身受毒劍所傷的死亡。

一場篡位,導致家族全軍覆沒,人性的貪嗔癡,最終淹沒了人自以為聰明的盤算!莎士比亞擷取了古希臘悲劇的精神,讓世人在戲劇中,學習謙卑,學習教訓。

女兒啊女兒,未來如果有一天,妳可以讀莎士比亞的時候,妳應該試試,妳會知道,何以知識是一種力量,因為,它可以累積出一種人生的智慧。透過別人自以為聰明的經營,卻在機關算盡之際,暴露人性的愚蠢。

烏雞國死去的國王,向唐三藏託夢。五年前,國土遭遇乾旱,寸草不生。來了一位全真道士,可呼風喚雨,點石成金。果然不假,拯救了國家。

國王為了感恩圖報,把這位高人,當成親密好友,無話不可說,無事不奉告,同食同寢。

不料有一日,國王與這位全真道士,到御花園裡遊玩,在八角琉璃井旁,不知道士拋下何物,井底萬道金光,國王被吸引至井邊,說時遲那時快,道士順手一推,國王掉進井裡,成為一個「落井傷生的冤屈之鬼。」如今已三年過去。

為何滿朝文武無人發覺呢?

因為這道士搖身一變,變成國王的模樣,矇騙了文武百官,六院嬪妃。連王后也沒有發現枕邊人「換了」!

那冤魂為何不去陰司閻王處投訴呢?「他神通廣大,官吏情熟,都城隍常與他會酒,海龍王盡與他有親。東嶽齊天是他的好朋友,十代閻羅是他的異兄弟,因此這般,我也無門投告。」

這可怎麼好?人世間,誰還能幫他?國王說,他還有個親生的儲君。

這三年,太子在金鑾殿上,五鳳樓中講書,有時也跟這全真道士一同臨朝,倒是沒有被貶位。只是,不讓他進皇宮,不能與母后見面而已,怕母子見面,會「閑中論出長短,怕走了消息。」

這妖道可真厲害,採取孤立、隔離的對策,讓關係親密的人,無法親密相處,即便心中有某些疑惑,但由於無法即時溝通,這些疑惑也就無法凝聚、匯流,形成衝破阻擋的洪流。

「各個擊破」之所以常成為統治者的利器,其微妙處在此。用現在的術語,就是「資訊不對稱」,也是一種權力控制。

怎麼辦呢?國王的冤魂建議,趁太子出宮打獵,誘騙他來到唐僧落腳的寺廟,再趁機告訴他詳情。

孫悟空化作一隻白兔,在王子狩獵的隊伍前,百般刁難,氣得王子一路追趕,追趕至唐僧所在的寺廟後,則讓王子射中白兔的箭,插在門檻上,令王子大驚失色,更加深信,他遭遇的兔子非比尋常(這也是利用人性的好奇心)。

在王子與唐僧,悟空的一番對話中,王子當然半信半疑(不輕易相信,也是人之常情)。當看到國王冤魂交付給唐僧的信物白玉珪之後,王子有了掙扎:「若不信此言語,他卻又三分兒真實;若信了,怎奈殿上見是我父王?」

解決之道,中西戲劇故事皆同,讓母親角色進來。母子偷偷在後宮見面,雙方幾經試探,最後太子問了最「關鍵的」閨房祕聞:母親,我問你三年前夫妻宮裡之事,與後三年恩愛同否?如何?

兒子問老媽老爸閨房之樂,這多尷尬?!母親怎麼啟口!

兒子逼問:母親有話早說,不說時,且誤了大事!

王后才喝退左右,淚眼婆娑的告訴兒子,守活寡啊!「三載之前溫又暖,三年之後冷如冰。枕邊切切將言問,他說老邁身衰事不興。」不性福啊!兒子,你老媽不性福啊!

兒子一聽,把父皇死後託夢唐僧的來龍去脈講一遍,母后半信半疑,兒子取出白玉珪,兩人哭成一團。

母子都信了,父皇已死,妖道佔位,接下來,怎麼除妖?

這也是《西遊記》好看的故事之一。

因為,真假難分的,將不僅是烏雞國國王,還要添上真假唐三藏!要揭穿假國王,王子、母后的相信,固然重要,但沒有主要證據「國王的屍首」,也難以服眾啊!

孫悟空拐騙豬八戒,到御花園的八角井裡,找「寶貝」,悟空神通廣大,何須「拐騙」八戒?對了,你還記得吧?

悟空不懂水性,而八戒可曾經是掌管八萬水師的天蓬大元帥啊!

所以悟空等於擺了八戒一道,以「寶貝」誘騙他,下水找尋烏雞國王的屍體。八戒呢,傻乎乎,跳下井,找著找著,竟找到水晶宮!

原來烏雞國王的屍體,被井龍王以「定顏珠」定住,保存良好。八戒無奈,背著屍體出井。

屍首好找,但死屍如何活命呢?在神話故事裡,這不難。

悟空上天找了太上老君(咦,怎麼又是他?!)要了顆九轉還魂丹,回到人間,灌進烏雞國王的口裡,約莫一個時辰,國王肚裡似乎呼呼的亂響,但身體硬是不能移動。

唐僧要悟空「口對口」人工呼吸,以悟空元氣注入國王的丹田,果然,有效。烏雞國王「氣聚神歸,便翻身,掄拳曲足,叫了一聲:師父。」

還好,真的救回來,不是殭屍,不是喪屍!但,真國王復活,假國王會束手就擒嗎?當孫悟空一行人,跟王子聯手,在殿上揭露假國王的醜事時,這假國王對戰悟空不敵,居然搖身一變,變成了「另一個唐三藏」!

孫悟空不是火眼金睛嗎?不是能辨妖精真偽嗎?怎麼,面對兩個唐三藏,卻束手無策呢?To be or not to be ,這是好問題。

你想想,為何烏雞國王的王后,辨別不了真假烏雞國王?為何太子辨別不出真假父王?難道,我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可以維持冷靜的分析判斷,但,唯有面對主觀,親近的世界,反倒失去了辨別力嗎?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煩惱的悟空,此時一看,豬八戒在一旁冷笑,怒了,你這夯貨怎的?如今有兩個師父,你爽啦,你有得叫,有得應,有得服侍哩。

八戒卻笑道:哥哥說我獃,你比我又獃哩!師父卽認不得,何勞費力?你且忍些疼痛,叫我師父唸唸那緊箍咒,若不會唸的,必是妖怪!

這招厲害,豬八戒厲害。這招厲害,真的唐三藏才會緊箍咒。豬八戒厲害,他一舉兩得,摸蛤蜊兼洗褲,同時也教訓了大師兄孫悟空!

緊箍咒一出,孫悟空大喊疼痛,但假唐僧完全不知發生什麼事,當下暴露身份。八戒悟淨圍著他,便一陣亂打。唐三藏停止唸咒後,孫悟空抓住機會要了結這假唐僧,不料,此刻,東北角上,一朵彩雲浮現,「孫悟空,且休下手!」

悟空一看,是文殊菩薩。菩薩拿出照妖鏡,對著假唐僧一照,鏡子裡出現的是一頭青毛獅子。又是犯錯被貶下凡?還是,偷偷思凡下界鬧事?

噢不,都不是。

文殊菩薩解釋,是烏雞國王好善齋僧,佛祖叫文殊菩薩來度他歸西,成為金身羅漢。誰知,因為所有的神啟,都「不可以原身相見」(這很對,因為以神的姿態現身,欠缺考驗試煉的意義。),因此變作凡僧,不料雙方話不投機,烏雞國王不知文殊菩薩化身是好人,關他在御水河三天三夜。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你國王害我文殊菩薩泡水三天三夜,我就差使青毛獅子,到這裡作怪,推他下井,浸他三年!悟空說,可是他三年不知害了多少人?

菩薩說,不曾害人。這三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悟空再說,可是,王后娘娘三年來與他同宿同眠,玷污了身體,壞了多少綱常倫理?

菩薩再說,玷污不至於。因為這獅子是「騸了的獅子」(閹割過的獅子,是太監獅子。)!所以呢?一切發生過的事情,都等於沒有發生過!

而這一切苦難,都只因為烏雞國王言語上,行為上,冒犯了文殊菩薩!你覺得,這不是一場鬧劇嗎?是堂堂天上的文殊菩薩,懲罰地上的烏雞國王,扯出的鬧劇。近親篡位,權臣篡位,兄弟篡位,一直是君權政治最恐懼的政治事件。

但,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試圖探索人性在其中的猶豫,困惑與抉擇,以及,悲劇帶來的啟蒙意義。但,《西遊記》卻在應該嚴肅討論的關鍵時刻,閃躲了。把一切,歸諸於一場誤會,一場人神之間的誤會!

這樣輕描淡寫,其實也是逃避了對現實政治的思索。難怪,權力政治與人性糾結的探索,華人世界還要遲到至二十世紀以後,才在西風壓倒東風之際,有進一步的反省。

但那已經是更多的留學生,到西方取經之後的事了。

延伸閱讀-

爸話西遊之十

爸話西遊之十一

爸話西遊之十二

爸話西遊之十三

爸話西遊之十四

爸話西遊之十五

爸話西遊之十六

作者為知名作家

●經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