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索卡畫廊創辦人蕭富元:台灣畫廊國際化自欺欺人

畫廊國際化,是口號,還是實際?索卡畫廊蕭富元不諱言,台灣畫廊普遍沒有國際化的能力。大家把國際化朗朗上口,其實是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的話語而已。

為什麼沒有能力?蕭富元解釋,一方面台灣畫廊爭取不到好的展覧機構或場所,大家最鍾愛的國際知名美術館,如MOMA、古根漢、泰德、蓬畢度⋯,對台灣畫廊來說,機會渺 茫。另方面,以目前台灣畫廊界的營運模式,一檔展覽利潤不過10%,除非靠贊助,否則台灣畫廊界支付不起昂貴國際化開銷。

22日中午,索卡畫廊創辦人蕭富元,在兒子蕭博中、藝術總監鄭嘉瑩陪同下,到典藏長安咖啡店,共進簡餐,並分享他的經營心得。

當面對所謂的台灣藝術產業國際化,蕭富元與團隊,心有戚戚焉。

蕭富元舉例說,洪凌是索卡代理20年的藝術家,從沒沒無聞,到現在市場熱銷,索卡有許多汗馬功勞。除了在索卡位於兩岸的台北、北京畫廊空間,香港、上海、台北、北京藝博會舉辦不等規模型態的展售會,推廣順利。2015年開始,舉辦了洪凌「世界巡迴展」,從北京中國美術館開始展覽,2016年巡迴到倫敦亞非學院美術館 、愛爾蘭Chester Beatty博物館,2017年轉到英國巴斯東亞藝術博物館,最後回到北京國家大劇院,一路風風火火,非常受矚目,但卻是奠基在昂貴的花費上。一趟巡迴展覧下來,花費總金額超過新台幣2千多萬元。

因為展覧一旦出了國門,什麼都要錢,運費、保險、目錄、文宣之外,許多美術館或機構,都期待得到相對贊助,開銷龐大。蕭富元指出,光在倫敦亞非學院,舉辦一場學術研討會,來自全世界的專家學者,多達28人,食宿機票出席費,加上出席的工作人員,花錢如流水,沒有一項是省得下來的。

「洪凌擁有穩定、多元收藏群,藝術家配合國際巡迴展覧,釋出比平常多一些的作品,讓畫廊銷售,彌補高額花費。」

「像這樣的開銷,不是一般中小型畫廊花得起的。談國際化,是需要有財力作後盾的。」

時下,許多人以為,走出台灣海峽就叫國際化,隨便到威尼斯租個皇宮或廣場,或出國參加個名不見經傳的二線、三線藝博會,就以為自己國際化,其實是自欺欺人之舉。」蕭富元語出驚人。

放眼台灣畫廊產業,1992年成立的索卡畫廊,算是名列前矛,以會賣畫聞名業界。同時,學經濟、服務過銀行的蕭富元,靈活敏銳,很早就介入收藏,索卡成為台灣畫廊界公認,數一數二的收藏型畫廊。

「文物古董,只進不出,至少500件,而西畫,一路收購屯積,超過1千件⋯。」蕭富元對於外界繪聲繪影計算的數字,沒有否認。

「27年的畫廊,台南、台北、北京,都有據點,談純粹的業務收益,微乎其微,但拜了這2、30年藝術品飆漲,庫房盈餘,確實是水漲船高。」蕭富元補充。

索卡畫廊成立於1992年,與目前國際知名大畫廊瑞士豪瑟沃斯畫廊,同一年成立,德國卓納畫廊還晚了一年成立。但同樣27年前後的歷史,論規模、影響力,幾乎不可同日而語。原因出在那裡!?

蕭富元,不假思索,「國際化程度不同」。

「那為什麼我們不也國際化?」蕭富元嚴肅地說,台灣沒有一家畫廊,稱得上真正國際化。

1955年出生於台南偏鄉的蕭富元,成長在一個食指浩繁的7個小孩之家。全家靠著父親打雜工過活,8歲那年父親過世,堅強的媽媽,母代父職,以收購銀合歡葉籽,批發給台南魚塭戶的粗活,辛苦拉拔姐弟長大。

「一家人共同一條毛巾、一個牙刷、連浴室、廁所都沒有,一個禮拜,靠著媽媽用板子隔出空間,柴煮熱水冲澡、上廁所都要走上好遠的公共廁所。」蕭富元對沒有受教育卻堅強智慧的母親,語多敬意。

這樣的環境,他又是唯一的男孩,從小他就意識到,要快快長大,賺錢貼補家用。距離高中畢業典禮前一個星期,他就急著外出找工作,第一份差事,是位於高雄代書事務所的跑腿送公文小弟,別人一個月可以領2千多元,但老闆娘嫌他是高中生,一個月只給他800元。

為了存錢,他經常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後來,參加金融人員特考,3萬人報考,只錄取300人,他很幸運考上,並分發到台南第一銀行,從此開始接觸金融行業,也從銀行客戶中,悄然累積人脈。同時,又為了能出人頭地,蕭富元參加大學夜間部考試,錄取成功大學夜間部經濟系,他一邊守住鐵飯碗,一邊進修,花了5年時間,半工半讀,最後取得成大經濟學士文憑。

蕭富元很早就體認到,銀行的死薪水,無法讓他翻身。也許是個人天賦,或是台南特有的文化底蘊薰陶,他一直很喜歡藝術,和客戶泡茶的茶具,給了他許多啓發。

雖然一路拮据,他省吃檢用,看到心怡的紫砂茶壺,陶瓷文物,除了不斷向人請益,也興起收藏念頭,有限積蓄,加上同事間的小額借款,他走上收藏之路。

但是,藝術的水很深,古董的真偽辨識,學問大。為了不上當受,他開始找專業請益。於是,利用銀行工作的星期假日,連續3年,每個星期天,清晨5、6點鐘就出門,從台南搭野雞車北上,參加知名文物專家劉良佑老師的文物賞析與鑑定課程。為了加速學習,蕭富元在課前課後,幾乎沈浸在台北幾個古玩店,把文物古董,親自捧上手心,推敲研究,徹底領悟其精髓。

來自成大5年學到的經濟學概念,對他來說,非常受用,讓他懂得忖時度勢,抓投資趨勢。1980年代後期,明清官窯明顯呈現上漲趨勢,只要在古董界走動,不難感染那種蓄勢待發的潛力。他拿出所有能周轉到手的資金,下手大買,然後,來來去去,進進出出之間,左右逢源,不多時就從古董市場,為他賺到第一桶金。

有了第一桶金,經驗、人脈、自信都增加,他越來越游刃有餘。接著,看上當時市場火熱的台灣本土藝術家,也多所進出,他身手矯健,成果豐碩。

最後,再轉向投資大陸藝術家,起步比別人早,又有古董及台灣藝術家的操作經驗,他非常容易在文革過後,保守封閉,百廢待舉的藝術家聚落,找到學術含量高,成本又低,數量龐大的作品,尤其他腳步勤快,斬獲可觀。當時從大陸幾個美術院校的年邁藝術家本人,或家屬手上,買賣容易,快速落袋。

蕭富元分析,中國大陸,自從國家主席鄧小平施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的起飛,有如箭在弦上。政經發展在前,藝術緊跟在後。對於起步的藝術生態,作品便宜到難以置信,許多老畫家從來沒有賣過作品,一旦有人上門交易,彷彿對待財神,任憑挑精撿良,低價買斷。

蕭富元腳步勤快,穿梭在中國大江南門,大量找畫、買畫、屯畫⋯,見證並參與中國藝術市場的三級跳。許多美院第一代老教授作品,成梱地低價買斷,奠定了索卡成為收藏型畫廊,屯畫之豐,外界難以想像。

當然,經營畫廊,不能過度藏私,好作品也要隨時拿出來分享藏家,來自畫廊交易的果實,回饋回蕭富元的古董收藏,所謂只進不出,使得索卡的庫房累積,以及財務厚度,完全深不可測。

蕭富元不藏私,他說,投資藝術品,比投資任何行業,來得容易賺錢,他深受其惠。為什麼走上畫廊經營?!

蕭富元說,他30歲開始收藏,縱使已經是台北古董街的熟面孔,但貧窮出身的他,個性還是穩健保守,一直留住銀行員工作,平常專心工作,過人效率,白工忙銀行,晚上回到藝術天地,很長一段時間,幾乎身兼二職。

台南中華日報有個藝文空間,找上蕭富元張羅,他就毛遂自薦,拜訪藝術家,找到賣相不錯的藝術作品展出,銀行員本來就比較有機會接觸到有錢實戶,他很快就贏得台南醫生娘們的捧場,展覽人潮、銷售生意都不錯,因此壯大了他全職投入畫廊經營的膽量。

曾經,在銀行的對街開著小畫廊,午休時間,請銀行同事,穿過街道去畫廊小坐,欣賞作品,品嘗小點心,皆大歡喜。

1992年到96年,他出任台南市文物協會理事長,該恊會5、60個會員當中,蕭富元憑著好學鑽研,成為年紀最輕、卻榮任理事長的奇葩。

直到銀行工作的第5年,也就是1999年,他已經擁有3家畫廊,才辭去銀行鐵飯碗工作。

細數來時路,1992年台南索卡畫廊,正式成立。1996年台北索卡成立,1997年再成立台中索卡,可說一帆風順,人氣旺盛。

第二桶金,就是在那段時間,透過經手台灣前輩畫家的本土油畫,市況熱騰騰,如虎添翼。至於第三桶金,是他憑經濟學判斷:台灣本土市況已熱,必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