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雙十一購物節的幕後傳奇

    【特約記者謝維倩報導】2019年大陸的雙十一購物節,天貓購物活動全天成交額2684億,同比增長25.7%,幾乎是美國黑色星期五的五倍。儘管經濟放緩或是貿易糾紛,都沒有阻擋阿里巴巴「雙十一」搶購大軍的勢頭,數據連年再創新高。 

    想要了解雙十一締造的成功,不可不探究阿里巴巴的商業模式,就在2019年雙十一這天,阿里巴巴最新市值為4861億美元,這樣巨大的商業體量,商家刷單造假不太可能,顯然其背後的企業運作有其獨特價值。阿里巴巴前參謀長曾鳴認為,阿里競爭力來自智慧商業,就是網路協同加數據智慧。

    曾鳴在美國拿了國際商務和戰略博士,曾任職國內外商學院。2000年當他第一次見到馬雲時,那時阿里巴巴還很小,辦公地點剛從馬雲的公寓搬到寫字樓,公司不過一百多人。但是阿里巴巴的獨特文化吸引了曾鳴,他體會到阿里巴巴對於商業環境的應對,不依賴西方模式或者傳統模式,它是一家創新公司。

    阿里巴巴在十餘年間崛起,2006年曾鳴加入阿里巴巴,幸運趕上好時機,成為企業人之外也貼身觀察阿里。中國科技目前在世界已有一席之地,但在西方人眼裡阿里巴巴只是一個亞洲網路零售商,甚至不少中國人也是如此想的。 

    曾是阿里員工的曾鳴認為,這些印象無視阿里巴巴突破性的商業模式,阿里是綜合了在線零售和服務在一起,透過龐大的數據驅動將賣家、行銷人員、服務提供商、物流公司和製造商串連在一起的平台,包含了亞馬遜、eBay、貝寶(PayPal)、谷歌、聯邦快遞以及所有批發商,甚至金融功能的平台。

    如此龐大的商業生態系統是通過技術來組織和協調,這背後是智慧商業的優勢。一般來說中國企業擅長網路協調,美國企業擅長智慧數據,但兩者的會合可產生新的化學反應,讓新的商業模式湧現。這聽來簡單但其中嵌入了網路效應還有諸多反饋迴路,讓平台不斷壯大,不斷賦能,使得用戶收穫更多。

    網路協同顧名思義就是對商業任務展開多方同步協作的自動化管理,簡潔的說:複雜的商業串連可以簡單且高效解決。網路協同的實現需要技術力量,最大因素就是數據智慧。 舉例:電子商務近年生態一大變化就是網紅店崛起,這些網紅往往有數十萬到數百萬上千萬粉絲,網紅的店鋪基本是線上店,沒有實體店。

    這些店鋪的庫存很低,淘寶店鋪可能銷售了數萬件衣服,也許樣品就是一千件,很多產品是預售,等粉絲下單之後再去工廠生產,通過銷售的反饋再去工廠下單,庫存保持在10%以下。

    從B2C轉向了C2B,從商家到顧客轉換為顧客到商家。這種模式是商業的創新,對於傳統商業規則的重塑與顛覆,企業和客戶之間建立了緊密的數字反饋閉環。  這樣的閉環需要大量數據,雲計算則使得效率大為提升。這種突破可能接近分工對於工業革命的影響,曾鳴表示在2017年,阿里巴巴3萬名員工就可實現與沃爾瑪(Walmart)200萬名員工相同的銷售額。

    不僅在電商領域,谷歌的關鍵詞搜索與優步的租車,都是數據智慧的運用結果。雙十一給予阿里大練兵機會,許多看起來不可能的技術獲得突破,阿里巴巴從算法中不斷根據反饋調整,強大原來的商業模式。

    隨著網路的拓展合作更加複雜,市場也得到深化和豐富,無論如何定義電商平台,智慧時代悄然而至改變了購物方式和我們的環境,高效算法意味著淘汰舊商業行為獲得多元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