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美國珍珠鱉已侵占大陸16省 黃河中下游生態拉警報

珍珠鱉體型大、繁殖力強,且無天敵。圖/取自襄陽晚報微博
珍珠鱉體型大、繁殖力強,且無天敵。圖/取自襄陽晚報微博

珍珠鱉,學名佛羅里達鱉(Apalone ferox),原產於美國中南部淡水水域,因背甲布滿珍珠狀斑點得名。珍珠鱉體型大、繁殖力強,且無天敵,對本土水生生物構成嚴重威脅。例如,杭州東沙湖、漢江等地均有捕獲記錄,珍珠鱉捕食魚蝦、搶占大陸鱉類生態位的現象已導致部分水域生態失衡。

據大陸水產科學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初,該物種已擴散至16個省份,部分區域甚至形成野外種群,並逼近黃河中下游流域。珍珠鱉的生物學特性極具「入侵性」:成年雌鱉體長可達60公分、重逾20公斤,體型遠超中華鱉;其繁殖能力強,單次產卵高達38枚,幼體存活率超過70%。此外,其強大的環境適應力使其可在廣東至寧夏間橫跨分布,甚至能在14℃低溫下冬眠,利用喉部鰓狀組織水下呼吸。

根據大陸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24年發布的預測,若不進行有效干預,黃河中下游五年內的淡水生物多樣性指數將下降約23%。

珍珠鱉成年雌鱉體長可達60公分、重逾20公斤,體型遠超中華鱉。圖/取自微博

珍珠鱉成年雌鱉體長可達60公分、重逾20公斤,體型遠超中華鱉。圖/取自微博

為應對「生態暗戰」,大陸正逐步升級防治策略。2023年起施行的《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首次引入「生態哨兵」監測系統,在16個省分佈設1200個生物聲吶監測點,用於識別珍珠鱉特有的低頻聲波,實現早期預警。在控制擴散上,物理清除仍為主要手段。例如山東微山湖於2024年春季採用「聲光驅趕+誘捕陷阱」組合技術,單月捕獲珍珠鱉1800餘隻。廣東則嘗試「以漁治鱉」計畫,引入烏鱧等掠食性魚類控制珍珠鱉數量。

雖然官方在修復生態,但部分民眾意識仍嫌不足,部分Z世代年輕人曾在抖音平台上轉發「放生巨鱉祈福」視頻,卻未意識到其可能觸犯野放違規條例。在部分生鮮平台上仍有商家銷售所謂「美洲甲魚」產品,實為珍珠鱉,存在非法養殖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