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莎拉・盧卡斯 北京美術館兩性解放

    女性藝術抬頭,無所不在。

    北京紅磚美術館正在展出英國女性藝術家莎拉・盧卡斯(Sarah Lucas)作品,尺度與造型,令人咋舌,桀驁不羈的藝術性格,表露無遺。

    這意味著出身年輕的英國藝術家(YBA,Young British Artists)的影響力擴及全世界,連中國北京,對國際當代前衛潮流,也欣然接受。

    這個號稱莎拉・盧卡斯在亞洲地區最大規模個展,於11月1日於北京紅磚美術館開展,紅磚美術館館長閻世杰掛名策展,呈現莎拉・盧卡斯30多年來藝術生涯的百餘件重要作品,以及特別為該展量身打造的十餘件現場新創作,展出品相,涵蓋雕塑、攝影和裝置。

    由於莎拉・盧卡斯的創作,大喇喇地呈現兩性議題,許多唯妙唯肖的器官暗示。開幕當天,邀請與會男士著裙裝,並備妥1000顆有機黃仁雞蛋、預計報廢私人房車,任大家擲蛋砸車,體驗性別的差異性。紅磚美術館長兼策展人閻世杰果然把太太的大圓裙穿上身,與歡眾同歡。而暗示男性蛋蛋的1000顆雞蛋,砸出一牆的黃色蛋痕,任其流淌,留下美感印痕與深刻兩項印象。

    早在2018年,當莎拉・盧卡斯的大型回顧展,曾在紐約新美術館展出,閻世杰在太平洋彼岸參觀之餘,也希望在中國呈現相同的前衛性,醖釀年餘,果然美夢成真。

    到神秘中國舉行的這場大展,莎拉・盧卡斯視為「審視自我30年創作生涯的大展」,非常慎重其事,親自提前到北京定居,駐地進行創作,因而完成一系列新作,讓北京的大展,與紐約展覽,「小同大異」,更有看頭。

    莎拉·盧卡斯曾表示,比起對歐美世界的熟悉,她們並不瞭解東方中國人,究竟如何思考文化、常規、無畏、激進與保守。然而,入境隨俗之後,並不影響她對該次中國首展的期待。

    「每一個展覽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不同場域和文化語境下,作品所激發的跨文化對話也會不同!」

    果然,莎拉・盧卡斯敞開心胸,以廣泛觸角,迎接作品與在地的對話、互動。而尺度之寬,民眾觀念之新、接受度之高,讓她始料未及。

    作為20世紀90年代崛起的「青年英國藝術家」(YBAs,Young British Artists)群體的一員,1962年出生英國倫敦的莎拉・盧卡斯,是複雜、但堪稱幸運的一個世代。20世紀80年代的英國倫敦,由瑪格麗特・撒切爾(Margaret Hilda Thatcher)執政,籠罩著保守意識氣息,金史密斯學院就讀期間,莎拉・盧卡斯不再滿足於自己受當時極簡主義影響所創作的雕塑作品,急思突破框架。然而,女權主義文學、情色出版、兩性觀念的更多元啓發呈現,讓她開始轉向廉價、觸手可及,並且與她生活息息相關的材料,就這樣走出一條饒富自我風格,又回應時潮的創作之路。

    悠悠30年的時間過去,莎拉・盧卡斯用「拾得物(Found Object)」和日常用品,構建出獨特而具有強烈挑釁意味的視覺語言,舉凡家具、食物、舊報紙、長筒襪、馬桶、香煙⋯等,瑣碎的日常物品,她一一加以轉化,成為迷惑、荒謬、大膽、幽默,而且具有對抗性的場景。乍看之下,令人臉紅心跳,但仔細端詳,意義深遠。

「毫不畏懼的挑戰態度」是《紐約時報》對莎拉・盧卡斯的直接評價。

「她對性別、階級和語言的思考直率而曖昧,使她成為少數從YBAs群體中脫穎而出的重要藝術家之一」,果然名不虛傳。

「我相信中國的觀眾,已經準備好迎接莎拉・盧卡斯帶來的文化衝擊。」

    館長兼策展人閻世杰把舊車、皮鞋,都提供莎拉・盧卡斯作為創作材料,其中不惜在紅磚美術館的進門大廳,以砌高枱座,讓莎拉・盧卡斯長靴作品,有更好的高度與角度呈現,讓莎拉・盧卡斯感動不已。

    閻世杰認為,崛起於20世紀90年代的YBAs群體,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與30年前相比,當今的世界格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YBAs的重要一員,這次展覽,讓北京的觀眾,看到莎拉・盧卡斯一路所保持的旺盛企圖心與創造力,在堅持一貫風格的同時,也對這個時代,作了積極的回應,良苦用心,彌足珍貴。

    莎拉・盧卡斯最廣為人知的創作特色,就是她以物件作為人類身體延伸或替代的作品,這些具有暗示性的作品,通常使用農產品、食品等暫時性材料,或象徵工人階級的香煙、啤酒罐,以及馬桶、浴缸、汽車等。這回莎拉・盧卡斯把北京當地「拾得」的浴缸和汽車創作新作,接地氣的作法,特別讓人感到友善與溫暖。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